原创 薇薇安 博物馆丨看展览
“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念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吗?学生时代,免不了诵读孔子的名言警句。面对这样一位“圣人”“先知”,我们的幻想应是:
年轻时面如玉冠,风度翩翩;
年长时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一言一行,君子般温文尔雅。周润发饰演的孔子
然而,翻阅史书,却发现事实不尽然如此。
孔子非但不是文弱书生,还是一位体型魁梧,拥有八块腹肌的壮汉。而他许多时候的迷惑行为,更是让人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
不为人知的一面吧!
孔子标签:高、穷、不帅
我们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然而这个“丘”的由来,可是有渊源的。
据《史记》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孔子出生,本应是喜大普奔的日子。结果大家一瞧,呀!这孩子头顶是凹下去的,遂取名曰:“丘”。看着绵延起伏的丘陵,再联想到孔子的脑袋,
命名之人是老阴阳师了!
不过,单靠司马迁一家之言,未免不能让人信服。
作为儒家代言人的荀子,在《荀子·非相》中将孔子的样貌描述为:“ 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指的是古时人们用来避邪驱鬼的一种神像。脸方而丑,发多而乱,形凶恶。这样说人家的外貌,真的好吗?宝宝笑而不语
如果说荀子说的还不算,那么来看看和孔子有亲缘关系的孙辈是如何形容他们的太太太......(此处省略N个太)爷爷的。
孔子八世孙,孔鲋在《孔丛子·嘉言》中写道:“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长眼,还高颧骨?小编只能想到西游记里的妖怪了。
不过,孔子本人对于自己的长相倒是颇为淡然。
有一次,孔子来到郑国,郑国人看见就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意思是,东门有一个人,面露疲态,宛若一条丧家犬。
孔子听闻,非但没有生气,还点头如捣蒜:“然哉!然哉!”(他说得对!他说的对!)说完长相,再来说说身高。
司马迁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鲋记载:“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
不管按照哪个朝代不同的标尺,九尺六寸这个身高,以现代标准来算,至少都在2米以上。元 赵孟頫 《孔子燕居图轴》孔子博物馆
奇特的五官、异于常人的身高、弓腰驼背的体态,孔子的样貌就算不是奇丑无比,也难以跻身好看的行列了。再加之孔子出身贫贱,从小就要靠替人打工来养家糊口,整日风吹日晒的,自然疏于外在的保养。
这和我们平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或者是脑海中想象的“孔子”,可以说是相差甚远!
孔子职场属性:
文场书生、武场达人
孔子被尊为“文圣”,因其耀眼的文学成就长红于文坛,更有《左传》中“孔丘知礼而无勇”一句,而留给世人一个不灭的文人形象。
然而实际上,孔子非但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还力大无穷。人神鬼魅见了,都要退避三舍。让我们一起看看史料上这些有趣的记载。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吕氏春秋·慎大》)
吃瓜群众1:古代城门有千斤闸用以加固,一般需要四人同时操作才能运行,而孔子凭一己之力,就能举起关闸,请收下膝盖。
吃瓜群众2: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后母戊鼎”重达千斤,可比关闸,难道孔子就是传说中的古代举鼎达人?
“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淮南子》)
吃瓜群众3:孟贲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武士,据说可以徒手拍死两只野牛,而孔子的勇力可以使得孟贲服气,怎么说也是武林盟主的地位了!
吃瓜群众4:孔子跑得比兔子还快,逍遥派祖师爷?凌波微步创始人?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礼记·射义》)
吃瓜群众5:孔子射箭,粉丝围堵。这待遇,是古代吴亦凡没错了!
什么,你以为以上只是孔子在跟你闹着玩?《荀子·宥坐》中记录了一则孔子杀人案件。
话说,孔子在鲁国当代理宰相,才当政七天,就杀了鲁国名人少正卯。学生问其原因,孔子立即洋洋洒洒列举了五条:“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人有五种罪恶:一是内省通明但用心险恶;二是行为邪僻又顽固不化;三是说话虚伪却还善辨;四是记述稀奇古怪而驳杂广博;五是赞同错误而又进行润色。这五种罪恶,一人只要有一种,就不能逃脱君子的诛杀,少正卯却同时兼具五种。
不管孔子出于何因杀人,这样雷厉风行的做法,绝不是一介书生可以企及的。
孔子独门技能:毒舌
但是,孔子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天才,为何最后只留下了“文”的一面?
用他自己的话说,恐怕是“不肯以力闻”。对,就是我知道我武功的biángbiáng的,但就是不想让你们知道。
孔子的思想中有“文武兼修”的部分,但是文可以约束武,使武力不随意泛滥。某种程度上,文更高于武。
于是,一代猛将只好放下身段,做起了人生导师。但这导师可不是一般好惹的,若是遇上了不听话的学生,少不了一顿谆谆教诲冷嘲热讽。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孔式毒舌”。“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场景一:子路经常在课堂上反驳老师。有一次,他和孔子在一起上课,对于老师的回答十分不满意,便直言不讳,说孔子迂腐。孔子一听,这还了得,立马回应道,“子路,你太粗鲁了,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都会怀有谦虚存疑的态度。”言外之意就是,子路啊子路,你可真不是个君子。可谓骂人于无形。
“贼夫人之子”“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
场景二:子路怂恿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子羔做官,孔子闻讯,立马批评他的行为有害子羔。谁知,子路非但不听,还反唇相讥,说“读书有什么用?”气得孔子拍桌子直骂,“贼夫人之子”“是故恶夫佞者”。瞧你这贼头贼脑的孩子!犯了错还强词夺理,我厌恶你!“贼”“恶”二字用词之重,不知道子路听了将作何感想?“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场景三:平日里,学生们对待孔子都是彬彬有礼,温和谦逊。只有子路,经常一副很刚的样子。孔子便说,像子路这样啊,恐怕不得好死。过刚则易折,《史记.孔子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最后“结缨而死”。古时有“有德者死而冠不免”说法,在战火中,子路为了捡帽子而被敌人剁成肉酱。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孔子一语成谶。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场景四:孔子在课堂上讲课,看到学生宰予在底下呼呼大睡,于是大发雷霆,直骂他是“烂掉的木头”“粪便做的墙”,无药可救。最怕文化人会骂人。此句比喻之精妙,用词之犀利,流传千古。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
场景五:原壤是孔子的旧友。有一次,他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这是很无礼的坐姿。孔子见了,便直呼:“小时候不孝顺,长大了没出息,老了还不死,真害人!”说完,还用手杖去敲他的小腿。(像不像小时候开小差被老师用教鞭敲头的丫子?)
孔子三宝:
自信、唠嗑、说话不算话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跋涉。
他们经由卫、宋、齐、郑、晋、陈、蔡、楚国等多地,翻山越岭,饱尝艰辛。归国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岁,垂垂老矣。放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这样的旅途也是难以想象的,更可况是古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究竟是如何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完成旅途?
答案离不开孔子的“三大”制胜法宝。
NO.1 在逆境中保持自信
话说一日,孔子坐马车从卫国前往陈国,途径匡城。
那守城的人看着驾车的颜刻甚是眼熟,猛然想起前几日,正是这个人带着一位名叫“阳虎”的人洗劫了城池。
如今,他看到坐在马车中的孔子,便误以为他是阳虎,当场叫人拿下。孔子在匡城被拘禁了五天五夜,几近丧命。这种情况,放到别人身上,心态早就崩了。孔子倒好,非但不急不躁,还在监牢中悠悠地吟咏起来:
“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自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就都保留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想要灭亡这种文化,怎么会让我掌握呢?如果上天不想灭亡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简而言之就是,我是“天选之子”,奉上天之命来教世人礼乐文明。你们想弄死我,也得问问老天同不同意。
NO.2 在绝望中不忘唠嗑
又有一次,孔子滞留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
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唯恐孔子觐见楚国,会对自己的国家不利,便派人将孔子和他的一众弟子围困在荒野上。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走路走不了,粮食断绝了。随行弟子一个个饿地面黄肌瘦,瘫软在地上。这时孔子在干嘛?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只见他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四周踱步。一会高昂地朗诵他的书;一会陶醉地弹他的琴;一会声嘶力竭地唱歌。一个人玩累了,就把学生们一个个都叫醒,滔滔不绝地开始讲学。(求此刻学生的心理阴影面积)NO.3 说过就忘
困境中淡然自处的心态,让孔子一次次化险为夷。但列国之间的关系终究错综复杂,一不小心就得招惹了杀身之祸。这种时候,“说话不算话”是自保的关键。
一日,孔子路过卫国的封地蒲邑,蒲人忌惮孔子到了卫国对他们不利,死活不让他通过。
孔子有一位高大英勇的弟子,名叫公良孺,见状,便将蒲人揍了一顿。
蒲人吓得瑟瑟发抖,只得威胁孔子:“我可以放你过去,但是前提是你答应我不去卫国。”
孔子二话不说答应了下来,一转身,就往卫国奔去。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亲自出城来迎接,并请教他:“蒲邑可以讨伐吗?”孔子淡定地回答:“可以。”《论语》中不是说“言必信,行必果”吗?怎么现在孔子转身就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
老实巴交的子贡在旁边听得是一愣一愣的,就问老师:“您说过的话也可以反悔吗?”
来听听孔子是怎么解释的——“要盟也,神不听”。他说:“在胁迫下订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好吧,你说的都对
那个,
你所不知道的孔子......
孔子不够貌美,但他智慧的光芒早已胜过了相貌的重要性;
孔子是军事天才,却不被人提及,是因为他相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孔子训斥学生,严厉待人,看似不留情面,实则充满了殷切的关心和期盼;
孔子在牢狱中不忘勉励,在饥荒中坚持教学,是因为他铭记自己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任何时刻都应无畏无惧;
孔子违背自己的誓言,投奔卫国,背弃蒲邑,并非真的出尔反尔。相反,他洞明世事,人情练达。深知在危急情况的誓言不能成为信用的基础,宁可背信,也不弃义;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不是想象中完美的“圣人”,却以言传身教,为我们照亮了两千多年来文明的黑暗长路。
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孔子》剧照
原标题:《文弱?书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孔子》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