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对于中国篮球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
这一天,吉喆的生命定格在33岁。
在拥挤的地铁里,一大早就看到这个消息,心情大痛。
虽然和吉喆从无交集,虽然从不认为自己是首钢球迷,但当一个曾经如此活泼年轻的生命逝去时,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感到痛惜。
远在美国芝加哥的旧友一大早便给我发来截图,向我求证。她从来就不是球迷,却一样痛惜于一条年轻生命的离去。
是的,和生命相比,篮球算什么。还是古人说得通透,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所有的人都在说,愿天堂也有篮球,愿天堂没有病痛。这话多么“正确”,却又多么无力。因为所有的祈愿,都无法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当然也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吉喆这个小伙子实在是太爱篮球了。
去年8月,吉喆确认患病,俱乐部帮助他前往美国治疗。他没有把病情告诉球迷,因为他坚信,经过努力终有一天会回到赛场。他多次跟队友说,“兄弟们,等我”;今年3月,他发微博承诺,“相信我,归期有时”。
而在更遥远的2016年10月,他在帮北京队拿下第三个总冠军之后,曾感叹说:“身边的人一批一批地换,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也没办法,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也许下一个走的就是我。假如真的有一天不在了,希望球迷至少还记得我,还记得有这么个为北京队默默奉献过的人。”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曾经的肺腑之言几成谶语。而巧合的是,在电影《我是马布里》里扮演吉喆的演员高以翔,也已先于吉喆,于8天前辞世。难道,两个帅哥真的是要在天堂里搭伴打篮球?
那倒也好,他们至少不会孤单。
而今天,至少可以告慰吉喆的是,人们一定会像他心心念念的那样记得他。
在赛场上,吉喆从来就不是最耀眼的明星。许多时候,他甚至要干最多的累活脏活,但他绝无怨言。就像首钢俱乐部官微说的那样,“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信条”;“他不是冲锋陷阵、头顶巨大光环的那一类,但他是坚守阵地、打到最后喊出来‘向我开炮’的那一个”;作为队长,他无私奉献,为北京篮球拼尽了自己最后的光和热。“他不是个很善于表达的人,但是他的认真、细致和低调深得人心。”
也正因为这些,人们一定会记得吉喆——记得他的敬业勤勉,记得他的友善笑容,当然也不会忘记他对麦迪摇过的手指,不会忘记客场球迷震耳欲聋的“换吉喆”。
队友记得他,室友王骁辉的一句“多想见面再叫你一声吉哥”,让多少人泪目;球迷也记得他,“呜呼,中国篮球从此再无换吉喆”,这是多么痛的叹息;甚至连他的对手也记得他。北京首钢的老对手新疆俱乐部发长文,称赞他是“一个在篮球场上奉献了自己全部青春的战士”,而远在大洋彼岸曾经和吉喆结过梁子的麦迪也发文,向吉喆的家人表示哀悼,“愿主此时与他同在。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球员和对手!”
当然最能证明人们记得吉喆的,是那件将永远飘荡在首钢主场的51号球衣。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从高以翔到吉喆,他们都那么帅,那么年轻,还是各自职场的精英,却一样要经受生命的无常和病痛的袭击,这提醒我们,生命多么宝贵,当下的健康多么值得珍惜。
死亡也是一种教育。因为吉喆的离去,中国篮球从未像今天这样,给人感觉像一个大家庭。但就在上一轮,CBA赛场依然有球迷对球员谩骂,看台上依然有杂物扔下。这不和谐的一幕,提醒我们,体育的美好,并非唾手可得,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营造。
斯人已逝,生者仍需选择坚强。每个人做好自己,善待他人,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篮球世界,或许比说些“愿天堂也有篮球”的话更切实际。而这,我想亦是对于逝者最好的告慰。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王悦由黄子韬领衔主演的热血青春年代剧《热血少年》迎来会员收官。该剧凭借高能反转的故事内容,与热血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