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去年宣布将在2019年底退休告别舞台时,业界一片哗然,认为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林怀民22岁就出版小说《蝉》,原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但他留学归来后,却创办了“云门舞集”,如今这个舞团被称为“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当现场有观众问林怀民,未来对“云门舞集”有什么期待时,他爽快干脆地吐出两个字:“没有!”引大家会心一笑。,看风怎么吹,听水怎么流。
说没有,是因为他对云门舞集现任艺术总监郑宗龙的信任:“他生猛,野性,高高大大。给你们讲个八卦,他被称为舞蹈界的‘彭于晏’,哈哈。”
《交换作》其实源于陶冶与郑宗龙之间的一次闲谈。两个舞团的代表人物郑宗龙和陶冶因业务熟识为友,聊起“交换编舞”的创意,即把自己的演员交给对方来编舞。“仿佛是青年舞蹈家之间的‘互杠’命题。”林怀民听到这个大胆的提议,非常赞赏,以至于还要“加入其中”才过瘾。他所编创的《秋水》,正是《交换作》这部特殊而神秘的作品的内在“桥梁”。
日本京都秋日的溪流给了林怀民瞬时的灵感,他说:“看到秋天的水安静地流着,上面浮着红色的叶子,我就想要编这支舞,叫作《秋水》。”5位云门舞集最资深的舞者来跳《秋水》,“跳完这支舞,他们中的一些人就要永远离开舞台了。”于是,林怀民将“夕阳无限好”的境界化为冥想的宁静之舞,既有长者对后来者的提点,也在其中看到了华人现代舞艺术的新颖气象。
郑宗龙的生猛野性,遇上陶冶的韧劲虬结,两位年轻编舞家的凌厉创意,与林怀民的沉稳静谧、显隐灵犀做同场对话,在“交换”中“交涉”,某种意念,已然默默“转换”。
表达
对“新”与“变”的探寻
“陶冶对舞蹈纯粹的追求很打动我,虽然这样做很辛苦。”林怀民说,陶冶是近年来国际现代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青年创作者,他在现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舞蹈是身体的语言”。他的创作是将这种身体语言“翻新”,并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讨。
陶冶的作品只以“数位”命名,即几个人跳舞就把人数当作舞名。从作品《2》到《12》,陶身体剧场的发展亦伴随着“数位”系列不断延展。去年8月炎夏,陶冶赴台湾淡水的云门剧场与云门舞者一同工作,其间不断地自问、探解,成就了作品《12》。“作品灵感来自瑞典山头所见快速流动的彩云。”陶冶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挑战云门舞者。
1985年,陶冶出生在重庆。他坦率地表示,自己对云门舞集最早的印象,来自于林怀民的《逐梦》,觉得非常震撼。若干年后,在《秋水》中再次看到《逐梦》里的舞者依然在坚持跳舞时,非常感动,“看哭了很多次。”
而郑宗龙的作品向来都不只是眼睛的“观看之道”,而是可以用耳聆听,可以手舞之、足蹈之。这一次,郑宗龙为陶身体剧场舞者新创的《乘法》,正是要试图建立一种“加乘”的模式,将自身的动作方法化为血液养分,注入舞者的身体,创作出生猛缤纷的作品。
《交换作》这一看似平淡、仿若平铺直陈的题目之下,涌动着的却是两大超级舞团——云门舞集与陶身体剧场,和三位国际级编舞家——林怀民、陶冶以及郑宗龙在时空和理念上对“新”与“变”的探寻。林怀民为他所创办的云门舞集策划了最后一部叩问时间、思考舞蹈之本的作品。“但我也不想云门舞集成为我自己个人的作品陈列馆,后续的舞者都很棒。”最后,林怀民诗意地说起以后的生活:“其实就是‘看风怎么吹,听水怎么流’就是了。”随后他又自嘲,“我方便面煮得很好的,也能好好生活的。”
新闻推荐
12月1日,香港著名音乐人黎小田因病去世,享年73岁。其秘书在社交网络透露,按照黎小田生前意愿,不披露病情相关情况。黎小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