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在孩子的品德塑造中,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要“以和为贵”“恭敬谦让”,并不断鼓励孩子要学会分享。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美好品德,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仅仅将这些美德灌输给孩子,却忽略了让孩子维护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有的家长认为,不少孩子有独占欲,必须要教给他们“谦让”“分享”等美德,这时候孩子的感受并不是很重要;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极其敏感的,他们会把家长要求谦让等话当作“真理”,长期如此,孩子则可能不会拒绝,只会割舍自己的喜好或感受。
作家蒋方舟曾在某节目里说自己是一位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女性。她总是出让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有的事、有的人可能已经令她很不开心了,但是她依旧不会表现出来,更别说拒绝了。这让我想到演员陈乔恩早期主演的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人物——“便利贴女孩”,“便利贴女孩”就是那种不习惯拒绝别人,总是试图当个老好人,去讨好其他人,从头到尾都忽略自己的感受,漠视自己的底线的一类人。
我们从小被教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乐于分享”“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优秀品德,但是往往家长没有教给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去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喜好、追求等。有美德是一件好事,但是得让孩子知晓坚守美德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内心明明是拒绝的,但是面对他人的请求或者要求,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心口合一”。或者,虽然答应了对方的请求,但是在完成过程中,自己的身心都受到了煎熬,有的人会跟亲人朋友哭诉,有的人甚至连这些倾诉都不会做,一个人默默地承受所有。拒绝与被拒绝,也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不会拒绝,甚至害怕拒绝,一旦拒绝或者被拒绝就很容易胡思乱想,比如:拒绝了对方,对方还会不会跟我做朋友了?对方拒绝我是不是针对我呢?当我们问一句:“为什么知道会如此煎熬都不拒绝呢?”我们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不擅长说“不”的人,往往是因为不想伤害他人感情的人。
家长要告诉孩子的是,即便孩子说“不”,也不影响孩子的品德,也不会阻碍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有礼貌的人,更不会伤害到他人。当然,拒绝不仅仅是针对外人的不合理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成员之间。毕竟,人无完人,父母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想得那么周到,并且就算父母尽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着想,也不一定能把握到孩子的真实内心。所以,当父母欠缺考虑的时候,做了一些不尽合理的安排,孩子更是要学会说“不”。一般来说,不习惯说“不”的孩子,往往性格偏懦弱,一旦进入青春期,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集中爆发,所有的事情只说“不”,更是会令家长头疼。
给予和拒绝,是人生中一直在经历的课题,在教育孩子“分享”“谦让”“给予”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原则和底线也不容忽视。
知行课记
孩子 请学会说“不”
◎魏子一
乖娃娃其实也想说“不”
小宝是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去年考上了重点中学,学校离家有些距离,所以小宝平时都住校,到周末才回家。可是每次回家,小宝说她感到既开心又难受,开心的是在外呆久了终于可以回家了,难受的是每次返校小宝妈妈都会给小宝添置很多东西,让她带回学校,东西的重量往往超出她能承担的范围。小宝为此特别苦恼。
小宝说:“每次我都想告诉我妈,让她不要装那么多东西,我提着很重,而且东西多吃不完又浪费了。但是,一想到她全是为我好,替我着想,我又不忍心拒绝妈妈的这份好意。最为关键的是,我不敢对妈妈说我不想带,感觉我一说,我妈都会有理由否决。所以,我只能每次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情,收起自己内心那些不好的情绪,好好地接受。可是,说实话,每次真的很累,我的手臂都因为提重物第二天酸痛得不行。” 小宝说,她从小被认可的不太多,所以她一直不太敢表达自己,更不习惯去拒绝别人,更别说拒绝事事为自己着想的亲爸亲妈了。
小宝妈妈还不知道自己的关爱给女儿造成了困扰,她觉得这是只要沟通就能解决的事,不理解女儿为什么都不和她沟通。她说:“我很欣慰孩子理解妈妈对她的爱。但是,当我听到孩子觉得我给她的关爱有些超负荷,我才知道孩子因为这件事有这么重的心理负担。我没想到她拎不动那些东西,毕竟我准备那些的时候,都是估摸着她能够拎的重量。为什么孩子不跟我说呢?让我有些担心的是,对我都不敢说,那么在外面呢?如果她遇到什么自己不愿意的事,是不是也像这样不习惯拒绝呢?”小宝妈妈说,拒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自己会为此受到伤害的时候。小宝妈妈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时否决孩子的想法过于频繁了,所以孩子不习惯去表达想要拒绝的内心感受。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大多数家长会帮助孩子包办很多事,而导致不少孩子因为爸妈的包办,不太懂得去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也有一些孩子因为胆量比较小,可能内心有拒绝的想法,但也不敢表达。就像案例中,小宝妈妈替小宝收拾返校的行李,小宝不太懂得表达有些东西不是必要的,加上胆子也比较小,所以才不敢跟妈妈说不。
关键时家长应鼓励说“不”
小胖是个内向的孩子,从来都不会跟人争东西,即便东西是自己的,任什么人跟他要,他都无法拒绝,每回都是自己默默承受“割爱”的痛苦。在小胖的世界里,好像从来没有拒绝这件事。
据小胖讲述,他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是他因为不懂拒绝,失去了他的一个生日礼物——背包。小胖觉得,那是对他内心打击特别大的一件事。他觉得背包不仅仅是一个背包,还是爸爸的一份心意,寄托着爸爸的关爱。他生日后没几天,他背着爸爸送的背包和爸爸一起走亲戚,正巧遇到了堂弟浩浩,浩浩看到背包上的变形金刚特别喜欢,就想要小胖的背包。小胖特别无奈,但是又不知道拒绝,面对热情的浩浩,完全不知所措,时不时望一下爸爸,难过又有些焦虑,但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小胖爸爸一直在旁边观望着,最后小胖因为没有拒绝,就没能留住自己的背包。小胖说:“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浩浩,我怕拒绝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以后都不能一起玩儿了。但是,那又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爸爸似乎也没有看懂我求助的眼神,也没有立即帮助我。”
小胖爸爸说:“当时我想看儿子怎么处理,所以一直没有回应儿子的求助。最后,看着儿子因为没有拒绝浩浩的要求,失去背包而垂头丧气,说实话,我也挺心疼的。之所以没有干预这件事,是因为我希望小胖经一事长一智,该拒绝的事情一定要拒绝。”小胖爸爸认为,让孩子学会说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即便那个过程会令孩子经历些心酸和痛苦,也一定要做,这都是出于维护孩子自己的需求和权益。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但是他们不知道或者忽略孩子的“拒绝教育”,以至于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如果孩子一味地谦让,忽略自己的感受,只顾着满足别人,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谦让,而是违背内心的迎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包括“拒绝教育”这一项,让孩子学会说不,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专家视角
关注“迎合型
人格障碍”
◎韩 静(心理咨询师)
在心理学中,迎合型人格障碍指的是内心有着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并导致在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时,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碍。这在“老好人”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看似与人友善、没有脾气,其实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痛苦。因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善解人意”多源自他们内在的自我牺牲、自我让步。这其实也出现在“不会拒绝”“不习惯拒绝”的孩子身上,不少孩子害怕冲突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会以让步、牺牲的方式去迎合对方的喜好、意愿。
如何调整改变呢?首先,认识并接受真实的自己。具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一个普遍的想法,就是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感受是不好的,只有隐藏起来,展现出通情达理的样子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喜欢。因此要消除这个障碍,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并接受真实的自己,不以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作为自己的感受;第二,爱自己。习惯性考虑别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以至于心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所以正视自己之后,还要爱自己;第三,了解自己的需要。正视真正的自己后,也要去了解和发现自己的需要,避免迎合他人,避免从众;第四,表达自己的需要。要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需要,让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新闻推荐
张雨绮、朱亚文、白宇等偕经纪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主创揭秘幕后谈内核 《我和我的经纪人》实际上在聊职场
节目里更多呈现的是张雨绮、朱亚文、白宇等人与经纪人在工作时的互动。节目组供图国内首档聚焦经纪公司的职场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