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倪自放
关于什么是好的相声作品,郭德纲有一段论述比较有意思,大意是,好的相声不是演员急赤白脸地大喊大叫,而是与观众聊天,好好说话,通过这个过程将观众带入演员讲述的故事与情境。
郭德纲这个论述一点都不高深,却是来自于艺术实践的真切话语。其实不仅仅是相声,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与观众触膝聊天的过程,这个“话疗”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治愈”吧。比如,过了三十年再看依然温情满满的《龙猫》。
一部三十年前的电影作品《龙猫》,在中国上映三天票房奔亿了,绿意盎然的夏日、朴实真切的人物、憨萌可爱的龙猫、返璞归真的情感和霓梦奇幻的童话,《龙猫》宛如一个温暖初心的乌托邦梦境一样,让看过的人念念不忘。那么多成年的观众去看了《龙猫》,然后津津乐道地说,“这是童年熟悉的味道。”这样的感觉,如同《龙猫》里的台词所说,“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们一定会先大笑,然后放声痛哭,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
《龙猫》和它背后的宫崎骏,就是那个和你心平气和聊天的对象。从目前商业片的要素讲,《龙猫》几乎是一部“反商业片”:当复杂的故事成为商业电影的核心要素时,《龙猫》的故事简单而清晰,一家三口在乡下愉快地生活,哪里像现在的“动画大片”动不动就要去探险;当特效成为商业大片的外在包装形式时,《龙猫》的画风纯粹而简单;《龙猫》表达的主旨也不复杂,那里的人充满温情,甚至难以找到所谓的反派,听说,只有心怀纯真的人,才可以发现龙猫哦。
简单的《龙猫》,就这样沁人心脾,让你随着它笑啊笑啊,让你不知不觉中湿润了眼睛。从戏剧理论说,这就是“共情”。你这样的“共情”,其实也被它发现了,《龙猫》里有台词说,“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无法像孩子一样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里的小情绪堆积得像山一样高,直到溢出来。与其如此,不如永远像孩子一样。”
戏剧与观众是否“共情”,是戏剧成功的前提。在达到“共情”的道路上,与观众“好好说话”,压低了声音聊天,被认为是一种炉火纯青的高级的表达。反之,那些以激烈话语为特征的艺术表达,有时也能达到部分的“共情”,却足以引发争议。比如,正在上映的电影《狗十三》。
讲述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故事的《狗十三》,虽然也被很多人称为“我们的青春”,但更多争议的声音则认为,影片过于直白的家暴镜头,还是让人心生寒意。影片的内容可谓尖锐,但更多偏重于社会片的倾向,让它作为电影的艺术魅力充满争议。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好好说话”,与观众聊天,其实是一种艺术表达能力。
新闻推荐
成龙大哥在演艺圈内可以说十分敬业,但是在家庭上却常是避而不谈。最近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吴卓林接受采访,谈到自幼因为私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