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在这个新媒介时代,快餐文学和热水一泡就可进肚儿的方便面有一拼,市场不小,选择的人不少。然而,精神缺钙,灵魂少氧,写法落套也使许多网络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如一场急雨,湿地不过湿个表皮。但是,对文学样式、种类、优劣,谁都别操心太多,咋说那是人家的门前雪。也有评论家也跟风在纸媒上随帮唱影,“杞人忧天”,用单一的维度,去评价包罗万象的文学,这是不是文坛的一种“霸权”?
“文学即人学”,人的差异有多大,作品的差异就有多大,孪生兄弟还有一个是左撇子呢,个体的形象思维就更不会同步了。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特别,就在于异质化,就在于不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总不能小作家学着大作家的格式写,不出名的作家照着名家的套路来。
文学禁不起瞎折腾,文学很皮实,耐变形,可接受各种嫁接、移植、换土,接受不是同质基因的杂交。比如,在文本形式上,我们的传统格律诗被全盘西化了,我们的小说由重故事变成了以人为本的塑造“形象”,我们的散文没了古风古韵的骈体风格,甚至连基本的文学要素——语言都白话了。这些我们不都一一接受了吗?如今有一伙人随意一点写迎合着大众的浅阅读的网络文学有什么不能接受。
在东北的任何一个县城,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出门票收入永远都不会超过宋小宝,欣赏艺术不可捆绑观众吧,阅读也是,你能强迫吗?
网络文学只要没了大众的点击率自然而然就烟消云散了。有一位评论家说:如果说当前的文学格局,一半是海水,代表单向传播、静水深流的传统文学;另一半是火焰,代表互动频繁、热火朝天的网络文学,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条可以融通的路径?这值得深思。网络写手一边写一边发布,及时接收读者的反馈,并按照市场和受众需要随时调整方向,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的模式,不再将创作成果单向地“塞”给读者,而是主动吸纳读者的反馈。这对略显“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学而言,是否也是一种启示?无论如何,把书写得“形式活”“接地气”,不会是一个减分的劳作吧。
变化是文学的生命之源。对坚守传统的作家而言,我更是心存敬畏,我相信坚守到最后的那些作家一定是伟大的作家,只要耐得住寂寞,别随波逐流,好作品不会是流水线上生产的“快餐”。埋头只挖自己的井,清泉一定汩汩而来。
写传统文学的人只要智力指数不是太低,只要你的思想与生存状态在社会之中,你想不跟着时代走都难,不要担心自己技术层面的落伍,写作手法的滞后都与作品的质量无关。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与其争议快餐文学与传统文学优劣,倒不如努力相互借鉴,共同取暖,这才是当代作家应有的道德操守。
□ 阮直
新闻推荐
由卢正雨自导自演,郭采洁、范伟领衔主演,电影《绝世高手》曝光了一组范伟剧照,影片中范伟上演百变大咖秀,cos了史泰龙、街头混混、慈祥的日本母亲、织毛衣大师、曹操等10个形象,相当颠覆。不过过足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