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戛纳红毯造型
不需要去法国,我们就能知道,戛纳今年迎来了十足的电影“大年”,名单中的大师级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大卫·柯南伯格和90岁的阿伦·雷乃都是铁证。但在国内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很难找到电影大师们的踪迹——中国女星们的珠宝和裙裾把大师的风头抢了个精光。
国际电影节催生了这样一类新闻稿:它们把国际电影节视为一种高档堂会,用尽世界上最华丽、最不靠谱的形容词,来疯狂赞美某位女明星和她的一身行头,暗示她正在“为国争光”,而有关电影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这些新闻稿多半来自国内的电影公司或女明星的工作室,每天不停地流入记者们的邮箱,然后铺天盖地地刊发和转发,直到令所有人反胃。
别以为电影记者都是忠实的影迷,很多电影记者可能连今年入围戛纳的竞赛片数量也说不清,更别说去介绍和评价电影本身。
在此基础上,媒体为读者预设了一个极低的阅读门槛——阿伦·雷乃这样的大师肯定曲高和寡,《月升王国》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也肯定不如詹姆斯·卡梅隆有名,普通读者谁看这个?不如来一篇女星“红毯秀”,既省事又讨巧。
更何况,能踏上国际电影节红毯的女明星,通常都和国内主流媒体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她们的宣传和助理会把记者叫做“亲爱的”,在私人饭局上称兄道弟。有了这份半真半假的“友谊”,别说发几篇吹捧的稿件,合谋为女星炒作一把也不稀奇。
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女明星和她们的公司、影片,都是娱乐记者的重要资源,决定了一个记者的资历、业绩和收入,而类似“红毯秀”的新闻通稿背后,往往携带着或远或近的利益。
所以,要感谢极少数的几位一线记者或影评人,如果不是他们抱着热情去观看竞赛片、采访导演、发布消息,我们不知道加拿大鬼才导演哈维尔·多兰只有二十出头,也不知道马蒂欧·加洛尼的《现实》请了一名囚犯来主演,更不知道阿伦·雷乃的《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到底说了些什么。
中国女星对红毯的痴迷就像一种病,这不仅关乎几个女星的虚荣和野心,也是娱乐媒体和电影行业的一种病态表征。如果这病不治,红地毯终将变成耻辱柱。
原载《法制晚报》
新闻推荐
孙俪憾失“白玉兰”。 15日晚,第18届上海电视节闭幕。但当晚的大奖得主频遭诟病。“网络人气奖”,只是人气实在悬殊过大,吴奇隆、刘诗诗的获奖破坏了“惊喜原则”而显得无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