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是指可部分或完全缓解疼痛的药物。
止痛药有哪些分类?常见止痛药及分类
1、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保泰松、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理学知识:止痛作用比较弱,没有成瘾性,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如伤风、发烧、肌肉酸痛、感冒、疲劳性头疼、神经痛。
2、中枢性止痛药
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药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3、麻醉性止痛药
以吗啡、杜冷丁、可待因、强痛定、二氢埃托啡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4、解痉止痛药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和其它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比如胃肠、胆道、泌尿道的绞痛代表性药物有阿托品、普鲁本辛、癫茄片、山莨菪碱等。
5、抗焦虑类止痛药
头痛病人常伴焦虑、紧张、不安。紧张性头痛病人由于面部肌肉紧张、收缩使头痛更加严重, 用抗焦虑药物可以使情绪稳定、肌肉放松, 所以也用于头痛的治疗。代表性药物有安定、舒乐安定、三唑仑、佳静安定。
止痛药有哪些?常见止痛药分类 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图)
止痛药有哪些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碰到头痛脑热、关节肌肉疼痛,许多人习惯吃些芬必得、止痛片等来缓解疼痛。不过医生提醒,在不清楚病因的情况下,不可乱吃止痛药,不仅可能带来副作用,而且使用止痛片来打发疾病也容易造成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止痛药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1、损害肾。止痛药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不全等。这是由于止痛药 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所致。以消炎痛较多见。
2、诱发胃溃疡。水杨酸类、阿斯匹林、消炎痛等药物可刺激胃粘膜,引起严重胃肠反应, 诱发胃溃疡,甚至胃出血及穿孔。
3、出血倾向。水杨酸、阿斯匹林等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内的形成,使凝血酶原在血中含量下降,还能影响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使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受影响,引起出血倾向。
4、导致白细胞减少。安乃近、保泰松、消炎痛可抑制骨髓而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甚至导致粒细胞缺乏症。
5、肝损害。阿斯匹林、保泰松、消炎痛可引起肝损害而出现肝大、肝区不适。转氨酶升高等症状。
6、过敏反应。安乃近、扑热息敏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皮疹、药物热或加重哮喘。
7、使用消炎痛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等。
8、掩盖症状。止痛药应用后可掩盖病情,贻误诊断,耽误治疗时机。
9、止痛片服用时间长了,会导致上瘾的现象,如果不吃,就难以忍受痛苦,跟吗啡一样,会上瘾的。所以吃止痛片要考虑清楚,而且不可以长期服用。
乱吃止痛药除了可能引起系列副作用,此外也会导致患者一时掩盖疾病其他症状,从而延误诊断进而引发严重后果。例如,感到头疼欲裂可能是脑血管病变,如出血等,如果经常觉得胸闷、胸痛,则有可能是心肌梗塞,患者不可用止痛药便将疼痛轻易打发。
小贴士:用药须积极预防和防治止痛药物的副作用。
止痛药使用注意事项
在未找出明确病因前,切不可滥用止痛药。除了药物过敏导致的皮肤病,乱吃止痛药引起的副作用,最常见的是肠胃道不良反应。因为止痛药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直接侵蚀胃粘膜,导致胃粘膜屏障受损,引起胃疼、胃酸、消化不良等现象,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溃疡、糜烂甚至导致胃穿孔出血。
如果服药者本 来就患有胃病,服用止痛药更是适得其反。此外,如头痛患者如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可容易合并出现一新的头痛类型——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因此也不建 议患者随便吃止痛药。而一些较罕见的疾病,如瑞氏综合征,也是以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为重要病因。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很快导致儿童肝肾衰竭、脑损伤,甚至死亡。
1、按时给药
根据疼痛程度、规律及首次有效止痛时间,应按时给予止痛药,以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将疼痛刺激控制在痛阈之下。
2、按阶梯用药使用原则
一般首先使用非阿片类药物,如果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达到止痛效果,可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果二者合用后仍不能止痛,则可以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3、联合用药
对中、重度疼痛,最好使用两种以上止痛药物,这样可以减少其用量及并发症,增强止痛效果。
4、交替用药
长时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止痛药物,身体会产生耐药性,不应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应及时改用其它止痛药物代替。
5、药物剂量
根据实际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药物剂量由小到大,直到病人止痛为止。比如恨不得病马上好,擅自加大药量;或者不把吃药当回事,想起来吃点,想不起来就算了,或者两次药并成一次吃,都是不对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