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今年三月末,为了给自己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配首音乐,忽然想起了多年前朴树的《那些花儿》。第一次听的时候,是2000年,17年过去了,再听这首歌时,心中已然一片风轻云淡。那个深夜,在微信里我对远方的一个朋友说,我在单曲循环听一首歌。他很好奇地问:什么好听的歌?我告诉他:朴树的《那些花儿》。他“哦”了一声,随即说:我也找来听听。显然,他没有听过。我想,可能是朴树太安静了,以至于快要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了。
也许冥冥中上天的安排,在这个盛夏,我再次与朴树“相遇”。那天,一个同学在微信上发给我一个视频,朴树与王珞丹同台演唱的《清白之年》。看到这个歌名,我内心就为之一动,点开视频,一阵悠扬清新的笛声婉转吹来,朴树和王珞丹白衣蓝裤(裙),如两朵清水里的芙蓉,安静地立在那儿,一个空灵清澈,一个干净羞涩。而整首歌曲,如一潭碧波,静水流深,映彻了云光天色。一曲听下来,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同学敲出了一行字:我们,都回不去了。瞬间,泪水如决堤般,倾泻而下。
是的,我们都回不去了,我们都曾满怀信心“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可是我们等来了吗?而今天,“我们都遍体鳞伤,也慢慢坏了心肠”,谁还能再次“盛装出场”呢?
《清白之年》,一首4分多钟的歌曲,囊括了我们懵懂的少年、纯美的青年和无奈的中年。“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我情窦还不开/你的衬衣如雪/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多么清白的年华,澄澈得如一弯清浅的弦月,飘逸得如一朵蓝天的白云。但很快,一场大风便让它们无影亦无踪,“大风吹来了/我们随风飘荡/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我们在失去青春年少的同时,也失去了友情、爱情,更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当初自己想要的模样。在每一个万籁俱静的深夜,不惜用刀铤与自己短兵相接,然后败下阵来,与时光妥协,与生活妥协。而那个内心深处的清白之年只能躲在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有人说,这首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祭”,其实我觉得也不尽然。“我想回头望,把故事从头讲”,正如多年未变的朴树,依然热爱这个美丽而又遗憾的世界,憎恶生活中虚伪不真诚的一切。那不曾放下的执念,那存于心底的爱和暖,无关岁月,无关年纪,在暗换的流年里,依然鲜活、耀眼。
“数不清的流年/似是而非的脸/把你的故事对我讲/就让我笑出泪光/是不是生活太艰难/还是活色生香/我们都遍体鳞伤/也慢慢坏了心肠/你得到你想要的吗/换来的可是铁石心肠/可曾还有什么人/再让你幻想……”我们都需要时间,抚平过去的伤痕,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不负这半生时光,只留清白之年华。
当歌曲快要终了时,朴树的歌声和吉他声戛然而止,那清丽的笛音又袅袅响起,舞台上的大片白云也缓缓飘移,很好地契合了这个主题。而笑意盈盈的朴树,便在这纯粹的白中走向了另一种更深层次的白,愈加清澈、明朗,如中国瓷,泛着通透而柔和的光。
新闻推荐
■董国宾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很是感兴趣。“给力”、“潜水”、“正能量”、“驴友”、“闪客”、“草根”、“达人”、“无厘头”,这些新潮的词儿,老妈一应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