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宜宾人的祖先,由湖广、闽、粤等地“移民填川”而来,先辈们初到宜宾时披荆斩棘、艰辛创业的经历,常被作为教育后辈勤俭持家的素材。明清时期,宜宾农家所供“家神”下面,常常挂着草鞋、脚码、棕绳或摆放锄板、镰刀、以示不忘祖宗创业之艰难。
以农业为主的宜宾人十分勤劳。
宜宾民间谚语说:“若要富,鸡叫就起铺,若要穷,睡到太阳红”““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稻谷的丰欠,不仅关系农家一年衣食,而且关系“田租”与“皇粮”。初春时节,余寒未尽,宜宾乡间的农民们即要将上年所积的粪肥,挑入秧田,平整、撒谷、育秧、待插。
插秧第一天称“开秧门”,寒冷的清晨去秧田里拔秧苗,以稻草捆成束,每束的大小以一只手能握住为限。大家公推一位插秧能手带头下田,其余的人陆续下去,在水田里弯腰弓背,你追我赶。
栽秧后十多天要薅头遍,一个月后薅第二遍,含苞时要扯掉稗草。薅秧时若不勤快,脚不去推松田泥,要被人嬉笑为是浮在水面的“杉木脚板”,稗子不扯净,要被人打的“毛脚杆”。
稻谷收获时正值酷暑季节,打谷人天不明就下田,要趁太阳毒辣之前抓紧收获。
秋收后很快又要播小春,冬闲时农民亦不闲。晴天要薅麦子,为麦苗松土除草;雨天要划腊篾、编撮箕、背篼、扎叉头扫把、整修农具,迎接来年的春耕生产。
多数宜宾人的祖先,由湖广、闽、粤等地“移民填川”而来,先辈们初到宜宾时披荆斩棘、艰辛创业的经历,常被作为教育后辈勤俭持家的素材。明清时期,宜宾农家所供“家神”下面,常常挂着草鞋、脚码、棕绳或摆放锄板、镰刀、以示不忘祖宗创业之艰难。
城镇工商业者也是勤劳的。
向手工业者学技术,宜宾人称“学手艺”。
学手艺要先“投师”,由学徒父母备办酒肉,宴请老师和介绍人,当面立下“投师字约”,交老师存执。老师考察学徒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娃儿勤不勤快。学徒期一般为三年,三年内除干活外,平时要给老师端茶,添饭,送洗脚水,毕恭毕敬,要能吃苦耐劳,否则老师不传技艺。学徒出师时要办出师酒,宴请老师,并备齐议定的钱、米、衣、帽、鞋、袜等送给老师,以后才可独立出门揽活做,勤劳才有饭吃。
旧时入店铺习业,宜宾人称“学生意”。
学徒须先找殷实人家担保,经店主同意,由家人送至店中,先拜财神,再拜老师,才能开始学徒生活。
店铺的学徒一般年龄小,身体弱,第一年不能上柜台,只能做擦水烟袋、扫地、抹柜台、给师娘带小孩、挑水、煮饭之类的杂活。东家有意识考察其手脚勤快与否,做事细心与否,吃苦耐劳情况如何。第二年学算盘,识别商品,跑街。第三年才能上柜台应酬顾客,参与销售货物。三年出师后,还要帮师一年。出师前由老师供给饭食,有少数洗浆费,无工资,帮师之年发低工资。四年满后,学徒才可成为正式店员,议定工资,或帮别的店铺或自己开业。
勤劳,成为很多宜宾人的家风家训。
宜宾县《曹氏家谱》有“振兴家声,教育为本;士农工商,勤习谋生”之语;
珙县《王氏家谱》有“常训子弟,效法囊萤求学,凿壁偷光,耕助画佣,牛衣夜织,头悬梁、锥刺股,勤学苦读求上进,就业谋生勤劳始,若是糊涂混光阴,身无一技误一生”的尊尊教诲;
宜宾县《周氏家谱》还特意指出:“少年子弟,不可令浮闲无业,以至身无所关心。无所束,必流入淫酒赌博之中,荡其家产、坏其品行。慧者教之读,钝者命之耕,或贸易或习艺,各有一业方可,不然虽遗千金有何益哉。”
新闻推荐
城区:无江北:停电时间:10:30-12:00停电原因:更换低压刀闸。停电范围: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罗家村新其、新房社。停电时间:08:30-1...
宜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