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可以兴云布雨、功能强大的神异动物。中华民族远古时便把龙作为至尊祥瑞的图腾而顶礼膜拜。
舞龙盛行于龙的国度。
龙舞遍及于九州大地。
龙的传人,喜欢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马头、蛇身、鱼鳞、鸡爪的完美结合,还有民族团结的美好寓意呢!
宜宾的舞龙习俗由来已久,且非常普及。不过,最有特色的,还是李庄草龙和观音小彩龙。
1986年正式命名的“观音小彩龙”,源远流长。专家们说,它由现在观音张家湾唐代归顺县址而生发,已逾千年,及至明清民国一直盛行,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停演,20世纪八十年代又逐渐恢复,现在多达50多支队伍,从业人员有400余人。
红红火火的观音小彩龙,有 “小、巧、灵”的艺术特色。一般约长4至5米,由布、竹制成,独创了许多如“托举”、“站肩”、“挂腰”、“盘颈”、“吊臂” 、“叠罗汉”等“力量+技巧”的多人组合式造型。又因龙体小,对场地要求不高,舞者三、五、八人皆宜,故极富表现力和观赏性。
观音小彩龙的制作非常考究,要求它形体小巧,宛转灵活,头尾能屈能伸。龙头用竹编造型,将布料裁剪、上机缝制后分别粘贴在龙身和龙尾上,最后安装手柄。龙头龙尾工艺最为细密,由家传艺人精工细扎。扎龙由简而繁,每道工序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处理。龙身由黄、红、绿等彩布精细包装为龙衣,“彩龙”之名,即由此而来。
特别是20世纪末,经过戏剧、音乐、杂技专家的不断指点,糅合了杂技之后,它的艺术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成为宜宾舞龙的一大特色。
观音小彩龙的演员,全是农家汉子。表演时,在“耍宝人”的带领下,他们有程序地自编自导“金钱吊宝”、“三宫骑大马”、“艺术灯”、“黄龙缠身”、“盘根错节”等50多个造型,动作潇洒自如,挥舞行云流水,伴随着鼓、锣、钹等乐器的音乐,彩龙时而腾跃,时而绕柱盘旋,龙身龙尾随龙头起伏而旋转,显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小巧玲珑、形式独特的观音小彩龙,技巧性强,适应性也强。即可在舞台表演,也可在田间院坝游玩;既供平民观赏,又能舞台表演。可谓雅俗共赏,倍受欢迎。
观音小彩龙多次献技于省、市重大文化活动并赢得盛誉。它继承了龙文化精髓,体现了川南民众的文化追求和创造,承载着宜宾的风土人情,是研究四川民俗的宝贵资料。它是宜宾一道不可取代的民间文化大餐,是宜宾龙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宾的一颗民间艺术奇葩。
龙是汉族积极向上、高尚清逸的精神体现,寄托着文化追求,彰显着某种象征。
宜宾不缺舞龙龙舞!
中国需要龙马精神!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安全管理工作,近日宜宾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一行对凤仪乡敬老院进行安全大检查。此次检查重点对食...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