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新闻 南溪新闻 宜宾县新闻 江安新闻 长宁新闻 高县新闻 筠连新闻 珙县新闻 兴文新闻 屏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宜宾县新闻 > 正文

黄淑军:不忘初心守望未来

来源:宜宾日报 2017-05-23 07:2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黄淑军:不忘初心守望未来
大型原创川剧《槐花几时开》剧照 《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剧照

名家档案

黄淑军,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宜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她参与创作的原创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在北京、成都等城市、以及宜宾市基层巡演260余场,曾荣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华奖、省巴蜀文艺奖等奖项,2013年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

□ 郭晓娟

一袭简单的米白色亚麻连衣裙,一头利落的短发,说话语音轻柔、不疾不徐。5月10日下午,走进黄淑军的办公室,记者眼前的她,显得温柔又知性。

与戏剧结缘

参与《槐》剧创排

话题从与戏剧结缘开始。

“因为热爱文艺,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全情参与了《槐》剧创作,从此,从一个非科班出生的外行人,一脚踏进了舞台戏剧之门。”从1992年当了5年的英语教师后,黄淑军就再也没有用上过大学的英语专业知识。从小爱好广泛的她,喜欢画画、主持、演讲、播音,组织过文艺演出,还独自表演过独角戏小品,当作为演员第一次听到台下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她爱上了舞台。

真正与戏剧结缘,从她参与打造原创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开始(以下简称《槐》剧)。

“宜宾川剧‘叙泸河\’是川剧艺术的重要流派。但受大环境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后,宜宾川剧就走向了沉寂与萧条。”据黄淑军介绍,2009年底,为了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宜宾开始策划打造一部能唱响主旋律、描写农村现实题材的大型现代川剧,弘扬宜宾特色文化的同时,促川剧振兴。

创意得到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肯定,四川省委宣传部推荐了川剧三大知名编剧之一、国家一级编剧、善于写农村现实题材川剧的谭愫老师,一级作曲王文训老师,一级编导乔晋老师。黄淑军全程参与了《槐》剧的创排,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接触戏剧艺术。

“那时,我并不知道川剧有多好,也不知道做川剧有多难,尤其是原创。”黄淑军告诉记者,为真实的反映“春风精神”和宜宾农村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生活和实践,她跟随着谭愫进行了近1个月的创作采风,11上春风村,深入宜宾县、兴文县、长宁县等县乡镇村,走访王家元、李兴海、陈福海、李道伦等多个基层村支书以及他们身边的家人、村民,反复修改完善。“第一稿剧本出来后,先后做了14遍大剧本的修改。”

功夫不负有心人,《槐》剧自2010年10月27日进行首演以来,两度进京为“十八大”献礼,下农村、进校园、到街道工厂……在200多场“走基层”的反复磨砺中,终结硕果,不但成为川剧迷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两次应邀进京演出,得到中宣部、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肯定,获得2013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实现宜宾舞台戏剧国家级奖励的零突破。

成绩来之不易,但有些完美主义的黄淑军却说,除了第一场首演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以外,其余200多场《槐》剧演出,她几乎都是在感动与纠结的复杂情绪中熬过,“都在看问题、找不足,所以每场戏完后,我们做的就是修改,修改,再修改剧本。”

正是在这200多场《槐》剧的巡演中,黄淑军从一个非专业的“门外汉”,一脚踏进了戏剧艺术的浩瀚海洋里。

振兴川剧

宜宾川剧重振旗鼓

《槐》剧的打造,让当时已面临生存危机的老宜宾市青年川剧团重新“活”了起来。可以说,在推进宜宾文化体制改革、振兴川剧的过程中,《槐》剧就是开在春天里的那一枝报春花。

2011年,在《槐》剧的巡演过程中,原市杂技团、市青年川剧团、市歌舞团改制重组为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黄淑军调任市酒都艺术研究院院长,并被推选为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回忆起振兴川剧的艰难,黄淑军记忆犹新:刚成立时艺研院时总共就75人,只留下10余个川剧演员,行当不齐,最年轻的川剧演员也年近40,由于多年没上舞台演出,演职人员要演一场完整的折子戏都有困难。

如何让川剧重新焕发活力?黄淑军说,“戏剧演员,没有扎实苦练的功底,是走不远的。所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恢复演员的基训,从抓传统折子戏、大幕戏开始,抓演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演员专业素质。”

同时,利用剧协、艺研院、远方公司多种渠道,多种体制机制,返聘李才斗、徐光荣、吴彬文、彭宜军等宜宾川剧老艺术家,重建川剧锣鼓,尽力配齐行当,让曾在川剧舞台上挑大梁的宜宾名角“传帮带”教青年学员,培养叙泸河演出团队。

黄淑军与宜宾酒都艺术研究院一班人形成了一个共识——始终坚持把创作和演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剧团活起来,离不开抓作品、排戏和舞台磨练。为此,我们恢复了川剧折子戏,让多年不唱川剧的演员们,不断在演出作品中锻炼,在舞台上重新找回能力、自信和魅力。”

艺术研究院成立后,排演了《射雕》《扈家庄》《岳母刺字》等好看好听的传统折子戏,去年编导排演的《抓壮丁》在酒都剧场演出实现了单场售票6000元的好成绩,观众反响非常好,深受观众好评。据黄淑军介绍:“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恢复了20多个折子戏、《御河桥》《拉郎配》等3部大幕戏。剧团的演员从最初的上不了台演出,到如今能上走赛场和剧场,下走农村基层。”

2013年,宜宾川剧“叙泸河”进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历经沉浮后,宜宾川剧老树绽放新花,重新进入大众视界。

艺术研究院的知名度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市场化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艺研院和翠屏区、市戏剧家协会和杂技家协会联合打造,集艺术研究院戏剧和杂技专业力量,经10余次修改打磨的原创杂技魔术儿童剧《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赴海南、广州、贵州、沈阳、成都、自贡、攀枝花等地开展演出,完成演出100余场次,截至目前已实现利润40余万,首次取得了舞台自主创作演出单项实现利润的零突破。

展望未来

传播戏剧的真善美

优秀的传统戏剧文化需要在不断的传承中才有生命力。近两年来,艺术研究院开展了“戏剧进校园”活动。

“戏剧艺术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综合艺术,可视性和审美性很强,感染力很直接。”黄淑军认为,戏剧进校园,不仅是培养戏迷、培育文化市场,艺术是美的教育,要以公益性为前提,不能一开始就打上功利的标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剧场和舞台,接触真正的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等艺术之美,让他们在艺术中体验真善美、表达真善美、传播真善美,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

随着文化消费多元化的冲击,也有人认为:传统戏剧没有观众了,特别是孩子们更不会喜欢像川剧这样的传统剧目。

可黄淑军不这样想,“你都没让娃娃们接触到戏剧,感受到戏剧‘一板一眼\’全是美的魅力,你怎么知道他们喜不喜欢?我们《槐》剧就有小粉丝,而且还是铁杆粉丝。”

黄淑军还记得,2015年,艺术研究院第一次走进宜宾市一中巡演《槐》剧时,大家也在担心,学生们会不会不喜欢这样的正剧?会不会中途冷场?“然而事实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们全程看得津津有味,表演过程中,充满了学生们的鼓掌声、叫好声。”

如今,宜宾已是“月月有戏剧,周周有展演”——“送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巡演,大幕戏、折子戏、杂技演出,2017年4月有话剧《李白的情书》,5月看上海芭蕾舞团巡演《梁祝》……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与上海、北京等戏剧艺术活跃的城市相比,我们的受众面依然不广,观众进剧场看戏的习惯还未养成。”展望未来,黄淑军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吸引更多的老百姓走进宜宾的剧场看戏,希望我们的舞台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精神食粮。”

新闻推荐

党建引领发展 促农增收致富

(上接第一版)规模效应有了,带动的是经济效应。协会党总支又整合资金75万元,与驻地村党支部共建阵地,建成含“1+4+4”功能的农村经济发展利益联结新“枢纽”,集成了党群教育、矛盾调处、感恩励志、文体...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黄淑军:不忘初心守望未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