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有着属于自己的光阴故事,每一首民歌,每一个传说,每一件文物,都是故事的凭证,留存岁月的温度。近年来,宜宾文化人用笔墨、用镜头、用手工艺品,重新记录和打捞宜宾文化,表达他们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拂去岁月尘埃,让宜宾的文化珍宝与市民审美接轨,唤醒了独属于宜宾人的“乡愁”,更用鲜活的方式留住这方水土的文化根脉。
■ 在书香中寻味宜宾
“山歌不唱漏的多,大路不铲草成窝。燕儿不配丑麻雀,一心要嫁种田哥……”9月29日,宜宾本土作家郑启友的新书《石城山民歌》品鉴会在宜宾市图书馆举行。这本长达70万字的《石城山民歌》是他用了十年时间,辗转宜宾县石城山周边乡镇,对山歌进行的深度收集、抢救。
《石城山民歌》收录的民歌,分为山风情、薅秧歌、交通类歌、情歌、酒歌、山野歌、凤仪苗歌、号子、小调、童谣儿歌、诀术歌;亦有大量的打鼓草山歌,是由鼓师领着薅草队伍在劳作时歌唱,首首都像长篇即兴诗歌,既是当地百姓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抒发了劳动人民的希望和心声,也可作为史料,见证宜宾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
“通过阅读这些民歌,我仿佛得以穿越时空,站在横江古镇的山野、田间、河滨,感受到了无数劳动者耕种、渔樵的劳瘁,领略到了他们歌舞、求偶的忘情,看到了他们祭祀、娱神的虔诚,听到了他们遭难遇挫时的呐喊……”读过《石城山民歌》一书后,宜宾县二中老师曹峻有感而发。
近年来,类似《石城山民歌》这类打捞、发掘、梳理、丰富本土文化的书籍层出不穷:
珙县作家黎成田的《僰人与悬棺葬研究》《僰文化的生存与积淀》,民间学者黄华良、刘宇统编著的《僰人口头文献记述》《僰人悬棺诗词联赋选注》等书,探索了僰人民族留下的踪迹与谜题,填补和丰富了研究僰人文化的空白;
长宁县老作家黄开士在古稀之年,收集民间传闻、民众口碑、实物遗迹,以纪实性笔触书写了“晚清民国两朝仕宦,淯江河畔一代贤达”梁正麟,其新作《找回远逝的乡贤梁正麟》让读者在周洪谟、李永通、杜关等历史名人之后,再度认识了长宁又一名分至高的乡贤;
“聚雅轩”旧书店店主罗平,用三年时间,整理编写了《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文献资料,介绍了街道年代走向、商业店铺、人文掌故、历史事件,对宜宾历史上的街道给予还原和追溯;
此外,作家陈明本《碧水金沙》《都市后花园》等“美丽宜宾县”系列读本,杨永华的《兴文苗族》《四川苗族风俗》,骆为荣的《儒学大师唐君毅》,马道荣的《宜宾古今对联选》等作品,都让读者在书卷中再度看到了一个充满故事、充满温度、文脉深厚的宜宾。
■ 用新手法讲老故事
2013年,宜宾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远逝的僰人》登上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随后又被译制成英文,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它将“僰”这个与宜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族,它神秘悬疑的命运,厚重神奇的文化,展示在了海内外观众面前。
《远逝的僰人》播出后荣获包括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奖等在内的多个奖项。“本片访了大量的历史学家、考古专家、文化名人,民俗学者,但如果只是把专家的观点摆出来,很容易成为一部研究僰人的学术论文电视版,对普通观众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在专业奖项之外,制作者追求的是纪录片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宜宾广播电视台影视工作室主任、《远逝的僰人》编导之一陈凡介绍,为了让纪录片更加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口味,编导团队采用了大量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在客观严谨的考古论证外,加入情感的因素,配以动人的音效,于是呈现在观众们面前的,是一部节奏明快、包装精美、血肉丰满、叙事灵动的纪录片,观众们关心着主角“阿旦沐”的命运,像“追剧”一样追了下去。
“当老师傅遇上新徒弟,当老传统遇上新时代,宜宾非遗,其实不远……”11月11日晚8点25分,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宜宾市博物院、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宜宾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宜宾非遗》将揭开神秘面纱,登陆宜宾台新闻综合频道。
苗族花山节、宜宾面塑、大坝高装、四川苗族蜡染、苗族刺绣、宜宾小彩龙、女子踩桥、李庄草龙将相继亮相,向普通观众走来。多彩多姿的“非遗”项目、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传承技艺,浓缩着无数人生故事的传承人,都将通过鲜活生动的影像,走进宜宾的千家万户,向观众展现被忽视的美。
类似这样聚焦本土文化的纪录片,近年来在宜宾密集亮相,它们重新发现历史与传统遗留下的文化珍宝,也通过新颖的技术手段与现代审美接轨,激发起观众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 文物“活”起来 文化更鲜活
“云子思土是什么意思?”2016年5月18日,在宜宾市博物院在城区大观楼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上,一位市民拿着一个刻有“云子思土”四字印章的金属钥匙链询问。“意思是云游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故土,它的创意来自向家坝水电站考古出土文物的战国云子思土铜印章。”现场的工作人员如此解释。
将高县出土的“西汉半两钱范母”印上T恤,把向家坝考古出土的“七剑”做成彩色心情书签,把清代女画家左冰如的花鸟画当伞遮阳挡雨……2015年以来,宜宾市博物院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拉近了文物与普通市民的距离,也成为宣传宜宾文化的一张精致名牌。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宜宾文化遗产丰富,宜宾市博物院也有许多极具价值的藏品,但因“出身珍贵”而只能静静地躺在库房里,难与大众见面。为了让文物“活”过来,来到宜宾人身边,也让外地游客体会宜宾文物与宜宾文化的魅力,宜宾市博物院分两期推出了“宜宝系列”文创产品。
“第一次推出时间是在2015年8月,主要产品有书香酒令、仙人骑鹿铜摆件、T恤、帆布包、书签、钥匙链、手机壳、笔记本等15款。第二次推出时间是在2016年5月,主要产品有闺蜜装、晴雨伞、丝巾、鼠标垫共计13款。”宜宝二期的设计师、宜宾市博物院陈展部的周雯介绍,这些产品的原型均为向家坝水电站考古出土文物或市博物院馆藏精品,背后都有宜宾文化的深厚积淀,既美观有趣,又将文化融入实用性。
2015年12月,“宜宝”产品作为四川省唯一代表前往广州参加“2015首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2016年9月,前往成都参加“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10月前往西安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以其精巧的造型、独特的地方魅力以及背后深厚的人文内涵而深受观众好评。
“它们一是能代表宜宾文化,二是漂亮大气,看着舒服,自己用和送外地朋友都很适合。”购买清代女画家左冰如“花香鸟语鼠标垫”的市民陈霞说。文创产品赋予了文物新的活力,这样的文物再“发掘”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也让宜宾的文化多了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晚报记者 张新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文升林)1月至3月,宜宾县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道路运输安全大检查。检查范围是全县道路客运企业、普货运输企业、危货运输企业、客运站、维修企业和驾校。主要检查内容:严格落实道路运输安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