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新
宜宾人称春节为“过年”,“年”是浸泡着酒香的盛宴,是迎接春来的狂欢,是农耕文化的庆典,还是人们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祈祷。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年节习俗既悠远又深厚,随时光流转,愈加顽强而芬芳。
前 奏
据宜宾民俗专家凌受勋介绍,据《叙州府志》记载,宜宾春节最初与农事活动紧密联系,立春前一天,在由官方推动的民俗活动上,叙府州知府和宜宾县知县率领其他官员在东郊迎接昭示风调雨顺和丰收的“谷神”。村官穿着彩色衣服,众人歌之舞之,鞭土牛、踩高跷、舞龙灯,迎接春天一年一度的回归。
在民间,宜宾人从腊月二十四打扫扬尘、除旧迎新开始,就拉开了一场长达半个月的年节狂欢。
“打扬尘”是把“穷运”、“晦气”和一年积尘统统扫出门。扫尘之日,往往是全家上下齐动手,擦洗锅碗、拆洗被褥,不留死角,力求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这个时候许多人家中开始水养水仙,算好开花的日子,用“金盏玉台”迎春节。
腊月二十八九,就该上街买红纸,求附近的“文化人”代写春联了。也有文人雅士是自己买红纸泼墨挥春。大年三十,家门口就挂上新的春联,为新春换上新封面,寄望平安吉祥,点亮全家崭新的期望和憧憬。
盛 宴
在正月初一,需开门拜天地,祭祖宗,敬尊长,穿新衣,放爆竹,朝喜神,街坊乡邻互相道贺,或上坟向先人拜年。老宜宾人一般习惯早晨吃面条、汤圆、猪儿粑等顺顺溜溜之物,代表新的一年从头开始顺溜如意。
从初二开始,人们就打开门来“拥抱春天”,开始了“走人户”。即便是艰苦岁月里,糖酒红包也是走人户的必备之物。今天走你家,明天来我家,每天都有相聚的理由,每天都有团圆的快乐。大人们打牌、喝茶、聊天,宾朋满座是至亲挚友,和乐融融;小朋友们踢鸡毛毽、“划”甘蔗,看街上老民俗艺人塑面人儿、打糖饼儿……零食不断,笑语不停,不亦乐乎。
现在放假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初七时,大家也就开始抖擞精神,做好“收心操”,上班赚钱去也。而旧时宜宾可是要“嗨”到大年十五才罢休。
初五商家就开始做生意了,初九至十五,除了家家点檐灯外,城乡桥头和寺庙皆树杆悬吊红灯笼,少则九盏,多达三十三盏,以示吉利。各种热热烈烈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展开了,打过年锣鼓,放花筒,请春酒,耍龙灯、狮灯、车灯、牛灯、车车灯……处处欢笑,处处热闹,处处喜气洋洋。
狂 欢
年节最后的高潮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之夜的热闹、欢乐与除夕夜晚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狂欢气氛达到沸点。
当夜,人们在家中吃罢豆腐圆子,便开始夜游街市,看官方举办的灯会,也看民间耍龙灯。
据凌受勋介绍,旧时宜宾城中观龙灯的最佳点是大观楼,龙灯队皆要从此经过。舞龙灯者和逗龙的人皆裹头巾,上身着紧身镶边对襟衣,下穿灯笼裤,舞得兴起时,逗龙的人还赤膊上阵助兴,更引得围观者高声叫好。龙灯所至之处,人们或放火炮花筒,或熏黄烟环绕龙灯而放,或用铁屑混合火药装在竹筒中点燃,有“水仙花”、“滴滴金”等名目,铁花灿烂,光焰飞腾,煞是好看。
此外,宜宾人的元宵节还有“游百病”和“采青”之乐。“游百病”是人们三五成群,结队游走,以示祛除百病,有点像当今白领的暴走健身。“采青”又称“偷青”,人们去亲友家菜地偷摘一两株青菜回家,既有趣味,也象征主人家会发财。
据老宜宾人说,小孩爱耍用柚子做的“香宝”,插上香火,高举游乐。未曾生育的妇女,有“偷灯祈子”之风,待有生育之时,于下次元宵节送灯之风俗。这些风俗,今已难寻。
年俗的气氛热闹、喜庆、活泼、浓烈,与日常贫乏的物质生活,农业社会的辛苦劳作,走亲访友交流的艰难,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于是,“年”不止是除旧岁贺新春,它成为一场乐与酒相随,浓烈的情意与热闹的庆祝相连的狂欢。
正月十六,年过完了,家家户户门上的花纸揭下,鞭炮声渐渐稀疏,大家才开始在春天里“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从寒到暖,从腊梅黄到柳枝绿,从旧跨新,从冬中迎春,年,才在笑语欢歌与吉祥如意的余音袅袅结束。
致读者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从2月20日(正月初二)始,本报弹性休刊至2月24日(正月初六),由此给读者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恭祝读者朋友节日快乐。
晚报编辑部
新闻推荐
晚报记者刘佳胡雪文/图“妈妈,我痛,我痛!”昨(26)日下午,在宜宾城区南岸市二医院中医院院区5楼烧伤整形科住院部的一间重症病房里,一声声稚嫩的叫喊惹得从病房外经过的人都忍不住心酸——&mda...
宜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