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新闻 南溪新闻 宜宾县新闻 江安新闻 长宁新闻 高县新闻 筠连新闻 珙县新闻 兴文新闻 屏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宜宾县新闻 > 正文

新华字典上消失的川红哪里去了呢呈丝状的微曲芽叶在玻

来源:四川日报 2013-10-25 14:47   https://www.yybnet.net/

《新华字典》上消失的“川红”哪里去了呢——

呈丝状的微曲芽叶在玻璃杯中“跳舞”,颜色黯黑,交织着烟黄或金黄色的芽丝,状若挑染。杯中的茶汤色泽红艳明亮,馥郁的香气淡淡萦绕在鼻尖。摆在记者面前的这杯红茶,名为“川红”,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祁红”、“滇红”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红茶”。

有着60多年历史的“川红”,走过了一条从发展、兴盛、衰落,再重出江湖的漫长道路,却又鲜为人知。它因何而诞生?生长于何处?演绎了怎样的传奇?记者前往川南进行探访。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钟晓晴

因红茶定居宜宾

“川红”诞生就走红

1983年版的《新华字典》中,“川”字的其中一个组词为“川红”,解释为“主产于四川宜宾筠连”。

郑金贵和杨宝琛夫妇是原宜宾茶厂的元老,他们因红茶而定居宜宾,成为四川红茶历史的见证人。

两位老人回忆起从1951年的茶人生涯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向东欧等国家出口茶叶。那时,郑金贵和杨宝琛是重庆市敦义农工学院茶叶专修科的学生,他们和80名同学分别编入各推广站进行红茶技术推广,深入茶山宣传,发动茶农生产红茶。杨宝琛被分配到川东北大巴山万源县,郑金贵则被分配到贵州赤水县。“山区里的茶农很贫穷。我们到处都宣传卖了红茶能赚钱,还能换回花布、拖拉机、钢材和肥田粉,以支援国家建设。”当时,山区茶农卖1斤茶叶可以买1斤盐巴。茶叶种植,成为山区农民改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红茶技术推广站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茶叶生产互助组,以便掌握技术,巡回指导。红茶推广当年见效,7个推广站首次收购了上千吨毛茶,运到重庆茶厂进行精制加工,再出口。

1952年,重庆茶厂搬到宜宾,推广站也只留下筠连、高县、宜宾三站,组成川南茶叶公司。杨宝琛还记得,万源一带虽然出绿茶,但山区气候不好,温度不够,不利于红茶发酵。此后几年,又在万县、达县等10余个县的部分茶场试制红茶,经过地理和气候的筛选,最终认定,高县、珙县、宜宾和筠连等4地气候最适合生产红茶。

种植史超3000年

气候土壤是秘密

根据文献记载,宜宾市茶叶种植历史超过了3000年。如今,在宜宾县黄山境内发现的具有600年树龄的古茶树群落,属于全国稀有品种。

好茶的秘密,在于孕育它的土地和气候。

宜宾市农业局茶叶站站长刘俊告诉记者,“川红”的产地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金沙江、岷江、长江贯穿其间。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茶园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昼夜温差极大,土壤呈微酸性,营养丰富,极适于茶树生长,更适于加工红茶。

高县县城附近的林湖茶厂,还保留着传统的红茶制作工艺。摊青室的地面上,摊晾着前一夜收来的茶叶鲜叶。刘俊说,中国六大茶类,完全以不同制作工艺而形成。但对于红茶,从种植、采摘到制作,几乎每一步都受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比如,头一天若下雨,次日则不能摘茶。因为嫩叶吸收了太多水分,在揉制过程中会被揉烂而无法成型。

“摊青”好的鲜叶放入加温的滚筒,即“杀青”,这是中止茶叶的酶化进程。经过风冷后,茶叶放入加温的机械进行脱毫和叶片成型,最后通过数道工序进行精选和精制。一系列工序中,关键工艺在“自然萎凋”、“手工精揉”、“木炭烘焙”。如今,虽然大多数采用机械制作,但发酵这道工序,对于气温的要求仍然难以摆脱。

郑金贵说,“川红”对鲜叶原料嫩度标准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是以一芽二叶为主,少数为一芽三叶,优良的茶树品种显得格外重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分布较广的早白尖。”

早白尖属灌木中叶类,一般树高1.5米左右。椭圆形的叶片摸起来很柔软,叶芽细长,茸毛短而密,嫩芽几乎成银白色。早白尖发芽早,三月中旬即可采摘,一年可萌发3-5轮。更重要的是,经过生化成分含量测定,早白尖的多酚类含量稍低,含氮物质的含量稍高,而川红产区茶园土壤养分中磷的含量较多,能提高芽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和提高茶叶的香气。

重出“江湖”

借力高科技

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宜宾县古柏乡太平茶厂的农民将当天新采制的一公斤川红茶,从邮局寄往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复信并寄来30元钱。

宜宾市金沙江南岸的“上渡口”,是“川红”出川的起点。历史上宜宾一带制作的红茶正是从此处上船运往武汉、上海等地出口海外。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宜宾每年调往上海口岸的出口红茶5000吨左右,创汇约500万美元,其中“川红”工夫茶即占80%。1978年春季广交会上,唯有四川宜宾茶厂加工的“川红”有当年新茶展出,为整个广交会增色。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用三级“川红”装的“节日之夜”小包装和用四级装的“天坛”牌小包装,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节日之夜”还曾作为罗马尼亚的国庆用茶。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中国宜宾茶厂生产的“早白尖工夫红茶”荣获金质奖章。

然而,四川红茶从辉煌到消失却只用了20余年,“川红”名存实亡。

不过,几代茶人并未放弃“川红”。宜宾的红茶企业与四川农业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始从头进行创新。“工艺是教科书上都有,关键是怎么掌握发酵,芽厚,叶子薄,发酵的程度,如何利用日光,都要慢慢摸索。”刘俊说,2005年,宜宾相关企业开始首次用独芽试验生产红茶。

在2009年6月举行的成都国际茶叶大会上,曾低迷10多年的“川红”再一次展现魅力,开始为世人所知。“川红”恢复后,宜宾周边一些从来不做红茶的小厂也开始做红茶。现在,四川红茶总产量近7000吨,福建从宜宾调走的红茶芽就有20万斤到30万斤。

刘俊说,宜宾市对红茶产业也做了科学规划,将以“川红工夫”红茶公共区域品牌为主导,以现代化农业产业为标准,大力挖掘、弘扬、发展宜宾茶生态、茶文化、茶旅游产业等。到2015年,宜宾力争实现年生产红茶2万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残疾学生 自强自立逐梦行

□朱俊聪宋强本报记者向朝伦他父亲去世早,全靠母亲一手拉扯大;他从小就被诊断为“肢体二级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特别是上下楼道很不方便。他就是罗苏同学。19岁的罗苏就读于宜宾县柳嘉职业中学2014届...

宜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环境兴市促跨越2014-02-23 13:50
猜你喜欢:
评论:(新华字典上消失的川红哪里去了呢呈丝状的微曲芽叶在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