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娟
十年磨一剑,确也如此。
穿越回2005年,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大元村,走近新农村,采访“首秀”记忆犹新。
农村竟然这么美、他们的方言好重、新农村是什么……一连串的疑惑,并没有让我觉得“累”,反而觉得好“新鲜”。
时任《宜宾日报》新闻部主任的李赵生告诉我,采访要多问、多记、多思考,也许当时“害羞”,硬生生成了一个记录员。现在翻开采访本,记录着这座村庄的历史变迁,村支书李道伦、陈碧先老人、村民李成勇。
采访对话中,透露着这座村庄的历史变迁。
第一次在农村住了三天,淳朴的人儿、清秀的山水,让我这个“陌生人”兴奋起来。
李赵生老师鼓励我,要多走走,硬着头皮,我和村支书的夫人闲聊起来、跑到隔壁老奶奶家串门、和周围的小孩儿玩起来。
回想起,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这座大山深处,当过往的车辆驶过,孩子们总会停下来敬礼,这已经成了当地的独特文明乡风风景线。
“首秀”谈不上采访,扮演的是实习生。
最“辛苦”的算得上是三天跑四个区县。
对于我这个文科生,工业这个词并不熟悉。然而,接到的任务是,跟着彭世宏老师采写宜宾市县域经济亮点透视系列报道,三天,四个区县,宜宾县、长宁县、高县、珙县。
这个任务,头都大了。坐车累、采访累、天气热,真的是站着都能睡着了。那时,真对记者这个行业佩服。
可收获还是不小,县域经济略懂、环保产业知晓、工业兴县了解……采访中,得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半边天。
依稀记得,看见宜宾日报头版连续刊登了三篇系列报道,心里那个乐呀!这三张报纸都还放在书柜里,些许发黄,然则珍贵。
要说第一次撑得起“场面”的采访,那是2010年3月,我独自采访的《8年信访两麻袋材料终于了结》,获得了中、省、市好新闻奖,还得感谢时任《宜宾日报》副总编的童顺鸣老师的指导。
8年、两麻袋、50多斤,这些词儿,也许很多人一扫而过,但对记者来说,这是新闻。
乘坐公交车,来到宜宾县法院,采访了当事人贾世和,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说实话,第一次独自采访,心里还是不踏实,所以“打扰”童总支招。
其实整个事件来龙去脉很清晰,关键是如何“烹饪”好新闻。题材不错,不能浪费。
从早上10点到下午4点,掌握了一手材料,记下了所有人的电话,回家开始“烹饪”。
第一手稿写好后,迫不及待传给童总审改,根据童总提点,进行修改;二稿电话联系当事人补充情况,又传,又改;三稿、四稿、五稿,定稿后,又开始斟酌标题,要醒目、要有新闻性、要一看就明白,最终诞生《8年信访两麻袋材料终于了结》。
三张好新闻证书,摆放在电脑桌上,这份荣誉激励着我。
如今,离开采编岗位,“好写”的我,停不下来了。
那人、那山、那水、那事儿,不忘初心,继续写作。
新闻推荐
祝您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5月23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和病友带着诚挚的祝福,送给来自兴文县共乐镇鹤盘山村的1...
兴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