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河在宜宾南溪石鼓滩涪溪口流入长江。
汛期,长江涨水了,江水从涪溪口倒灌入黄沙河。从黄沙河流入长江的腐植质很多,涪溪口附近鱼类也就十分丰富,争着来觅食。六月涨水天,黄沙河两岸靠近水边的高粱地,被水淹了一些,鱼在高粱杆之间乱窜。这时,好多小孩拿着撮箕到被水淹没的高粱地里去舀鱼。从高粱地里回来时,装鱼的小水桶总是沉甸甸的。
涪溪口的鱼类多
每逢涨水季节,沿河上至宜宾,下至泸州的打渔船都集中在此处。黄沙河从涪溪口到石鼓滩,长江上从涪溪口到桂轮场,集中了上百只打渔船。带来的捕鱼工具也五花八门,有“滚钩”、“流槽网”、“地笼子”、“高三层”、“毫网”等。渔人们都说涪溪口的白莲花滩锁江石下面有一条长80米,宽30米,深70米的河床峡谷。这条峡谷适合鱼类生长,所以才有这么多鱼。
涪溪口的渔人,说起鱼来,无不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涪溪口鱼类之多,有鲫鱼、鲤鱼、草鱼、青波、白鲶、黄辣丁、墨鲶、油鱼子等等。渔人们说,江河中常见的鱼,涪溪口也有;一般江河中没有的鱼,涪溪口也很多。
“油鱼子”是黄沙河的特产。一般长不过3寸,食指般大小的体型与鲤鱼略同,体小而肚大,背脊是淡黄色的,鱼腹是灰白色的,肠呈线状,可用细竹签轻轻挑出。银白色的鳞很细,浑身是肉,油脂重,肉细嫩,味道鲜美。此种鱼重三钱左右,无骨无刺,尤其适合小孩和老年人吃。
鲟鱼聚集涪溪口
涪溪口是鲟鱼聚居的地方,是腊子鱼、象鱼和“黄牌”的栖息地。宜宾渔谚道:“千斤腊子万斤象,黄牌大得不像样”。腊子鱼,即中华鲟。还有一种叫“沙腊子”的,即达氏鲟,个体较中华鲟小,但也可达到一百斤以上;象鱼即白鲟;“黄牌”,即胭脂鱼,又名“火烧鳊”。《本草纲目》道:“火烧鳊,头尾俱似鲂,上有赤鬃,连尾,如蝙蝠之翼,黑质赤章,色如烟熏,故名。”胭脂鱼只有长江和闽江才有。胭脂鱼和鲟鱼如影随形,故早年间涪溪口渔人将其与鲟鱼一并捕捞。
《华阳国志》对鲟鱼从长江下游一路往上,而不上溯岷江作了颇为神奇的解释,认为今思坡附近是“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鱼(中华鲟)从楚来,至此为止,畏崖映水也。”明代不少人已经确知鲟鱼是溯江水回游鱼类,而且只回游到宜宾三江口附近的金沙江、岷江江段,进入岷江即止于锁江石。
捕鲟鱼始于秦汉
宜宾在秦汉时就有渔民捕鲟鱼。约在两百年前,屏山县渔民李金成发明了滚钩挂网,使捕捉大型鱼类的效率大为提高。滚钩网上挂有磨得锋快的滚钩,只要贴近大鱼,鱼一游动,钩便如刀刃般刺入鱼体,鱼稍一扳动,周围的钩便会连弩而入,几百上千斤的鱼屡屡得手。但滚钩捕鱼,对人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要求渔人的捕鱼技巧敏捷熟练。因此,大江中渔人没有超人的胆识,不敢经常使用滚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春时节,宜宾城中常见到有人用板板车拖着超过车身的鲟鱼走过大街,拖到府堂坝的菜市场上,宰成坨坨出售,价格比猪肉低得多。这些鲟鱼不少就是在涪溪口捕到的。如果运到李庄去卖,价格比运到宜宾卖得还低。◎凌受勋
新闻推荐
记者昨(20)日从省人社厅获悉,川浙联合在宜宾市屏山县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为当地群众提供1.3万个岗位。招聘会上,川浙两地共组织包括中新科技集团、海正药业等122家企业,提供岗位1.3万个,涉及物业...
屏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屏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