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泽君
悠悠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追逐功名利禄已为身外之物。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依然是那绿水青山的第二故乡——屏山县龙溪乡人民四队。我挚爱它,对它深入骨髓的感情,很久就想写些文字给它,可是苦思冥想总觉得文字太单薄,难以描摹那融透骨子的爱。已是花甲之年的我却再也忍受不了这份牵绊,我只好用我那苍白无力的文字来表达我的思念。
我压根就没想到,当我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翩翩少年,正是身体成长发育渴求知识的大好时期之时,被卷入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在胸佩大红花、群众敲锣打鼓、高呼激昂鼓舞人心的口号声中,我被欢送到了屏山县龙溪乡人民四队插队落户。在这里,我度过了黄金般宝贵的三年时光。尽管迄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当年我同乡亲们一道战天斗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淳朴善良和热情的乡亲们以及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那么的熟悉和无限的眷恋。回顾那段历史,尽管生活艰苦,还失去了一些读书的机会,但我还是感恩的多,不止是“千里不唾井”,更把那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牵挂。
当时交通非常落后,连县城都无公路,只能借狭窄而湍急的金沙江河道与外界联系。而县城到生产队还有约40公里连绵起伏、崎岖难行的山路相隔。因此这里许多人一辈子都从未走出过大山。这里的一切日常用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全由人工背运。
我们清晨上船,经四个多小时到达了县城。下船后,生产队已经派了几位与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姑娘来接我们。行李全交由她们背着,我们却甩着空手跟着她们亦步亦趋地前往生产队。一路上尽管青山绿水,风光绚丽,但个个都累得够呛,哪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就这样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疼,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生产队。
这个地方坐落在现已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君山不远处。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潺潺溪流,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令人心驰神往。可谓天然氧吧也。飞禽走兽种类繁多,常有熊、野猪等大型动物出没。据说现在还发现大熊猫活动的踪迹。在玉米快成熟的季节,每晚队里都要派出大胆的青壮年上山去守护玉米。一见有熊或野猪的踪影,马上敲响锣或竹筒以恐吓驱赶。不然一大片的玉米就要遭殃。当时守护者被动物伤残的事时有发生。这里常年溪流潺潺,泉水淙淙,森林覆盖率很高。夏天的气温要比山外的温度要低好几度。在最酷热的晚上也要盖被子。静谧的夜晚,万籁俱寂,完全没有城里的喧嚣,偶见山间打着火把赶路的人。这里海拔较高,云层较薄,月圆时分,皓月当空。我被这里的优美的环境迷住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乡亲们看我们从大老远的城市来到偏僻山区,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教我们煮饭,种菜,缝被子,还带我们上山打柴。第一年,我们吃的是供应粮。30多斤的口粮显然对于正在身体生长发育旺盛期,况且还要参加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我们,只能是“寅吃卯粮”了。乡亲们见此情况,就毫不犹豫地拿出集体的粮食来补贴我们。后来我们才知道,乡亲们的粮食也不富裕。这些粮食硬是从他们牙缝里挤出来的。除此之外,每家每户轮流给我们送来蔬菜,每逢过节还要轮流请我们去他们家“打牙祭”。杀猪时当地有个习俗,就是请亲朋好友来吃“刨汤”。我们也毫不例外为座上宾。就连队里有残疾的几位单身汉也不例外都请我们。开始时我们反复推却,后来拗不过他们的热情,就成为常态了。席间那巴掌大的盖碗肉真让人解馋。那时在城里也难得有这样开荤的机会。
这里山区主产玉米,玉米就是一年四季的主食。乡亲们教会了我把玉米做成带石灰味的玉米粑,它非常好吃而且还便于携带,现已成为当地特色名食。
热情好客的乡亲们时时感动着我们,让我们“乐不思蜀”。乡亲们的盛情和关怀备至,填补了我们远在它乡无亲人的位置。在农村那几年,我是一顿饭也没饿着。我下决心要好好劳动,多打粮食来报答乡亲们。后来所有的劳动我都跟着乡亲们去干,渐渐地我几乎都学会了。虽然算不得一把好手,但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繁重的劳动没有拖垮我的身体,反倒使我身板更结实了,体力也大增。每年年底结算,我的出勤率都很高。
我的第二故乡属偏远山区,人少地多,土地贫瘠,产量低。这种广种薄收的方式就要付出数倍的辛劳。因此,要想维持生计,只有起早贪黑,忘我地劳动。一年四季几乎没有忙闲之分。其劳动强度之大,令人咋舌。除了稼穑的繁重,还有别具一格的劳动工具和方式。单拿锄头来说,其重量每把至少5~6斤,多则每把7~8斤,长约一尺。有了这样的重量和长度,才能深挖细作,增加产量。每天从早到晚抡起如此重量的锄头,一开始我们那受得了。到了晚上息工回家手都抬不起来了。挖土是从低处往高处挖,也就是把低处的土向高处刨去。这样既费力进度也慢。开始对这种作法我们不理解。后来才知这样做是防止土壤流失。
在夏季给玉米地除草时,由于地多人少,又要赶季节抢进度,使用了像扇形的月亮铲锄。它既锋利面积又宽,提高了劳动效率。除此之外,当地人还发明了由一人打鼓并领唱山歌的方式来促进除草速度。它就如同船夫喊号子。如果哪位慢了,打鼓的人就要吆喝你。因此,一到除草季节,漫山遍野都能听到打鼓唱山歌的声音。那歌词趣味盎然,既能取悦心情又能激发人们的干劲。其声音更是原生态,既高亢又清脆,如同天籁之音,响彻山谷。秋收扳剥玉米时,手上要套上用牛骨头特制的工具,既能提高劳动效率又能减轻手的摩擦。
我们队有些土地离家很远,大约要走一个小时。因此只能早出晚归。中午就在山上把自带的玉米粑拿出来烧烤一下,就当作午饭了。山上相隔不远就有泉水,渴了就直接俯下身去直接饮用。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乡亲们都是用这种方式解渴。即使在家里也很少喝开水。在夏天口渴难耐时,那冰凉甘甜的泉水比现在的名牌饮料或矿泉水爽多了。有沁人心脾之感。
山上开垦的土地常常很陡峭,常使我们望而却步。晴天一般路段还能勉强应付,陡峭的地方就只能摸爬着前行。在下雨天,好多路段我们就寸步难行了。当地乡亲们都要在脚上加上“铁爪”或绑上草绳和手拄拐杖一样的“打拄”才能出门。因此,一到下雨或路滑时,只要有人在山上行走,你很远就会听到“铁爪”和“打拄”碰到石板上发出的叮咚叮咚有节奏的响声。我记得我们大队的一位身强力壮的书记,就是在山上劳动时摔死的。可见山势的险峻,也可见乡亲们为了多打一点粮食与天斗与地争的精神,也由此说明那时生产力的落后,劳动的艰辛。
由于道路崎岖狭窄,搬运东西都靠人背肩扛。一般成年男子都能背200斤左右。遇到山路陡峭难以通过时,就将过长的树木或柴禾顺山壁滑下。每年的秋收,田间地里的粮食都是靠人工背运回家。山上山下,土地非常分散,有的地方要走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能到达。众所周知,收割是要抢时机的,一点都不可懈怠。秋收后送公粮,也是靠人工背运到几十里外,如要送到县城,还要夜宿县城,翌日才能返家了。从早到晚都是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身上还压着一百多斤的公粮,真可谓是“秋后算账”。其实,一年四季的稼穑,是一茬接着一茬,哪有多少时间是轻松的。
在第二故乡的那几年,有几件令我耿耿于怀的憾事。第一件事是我们刚到这里不久的一天,我们一行上山打柴。在路过一条小溪后,有一条狗尾随我们,大家都怕被咬。我们紧走慢走和恐吓都甩不掉它。不知它什么时候突然窜到我的身旁,我本能地用随手拿着的“打拄”往旁一挥,就打到了狗的头上。顿时,狗就昏倒在地。我反倒吓着了,不知所措。随行的几位伙伴上前一起用力,就把这条狗打死了。然后把这条狗背回去烹饪了,请队里的乡亲们一起品尝。后来听说这条狗的主人就是旁边不远处的乡亲。直到我离开农村,都没有人上门来兴师问罪。
第二件事是我们几位知青怂恿我队的乡亲们,砍掉了与邻队归属有争议的一棵大树。据说这棵树有上百年的树龄。树的直径有一米多,木质很硬。两个强劳力戮力用斧头砍了两天多才砍倒。我们队每户人家都分得了木板。我用所分木板做了衣柜和桌子。事后,邻队无人来找我队理论。由于当时保护生态意识淡薄,也无上级问责。此事有破坏森林和逞强之嫌。如果由此引起纠纷,我们几位知青有相当的责任。尽管用那棵树做的衣柜式样早已不入流了,但我依然保留着,以警示我及教育下一代不要犯同样的错。
第三件事是由于这里教师匮乏,我两度被抽去代小学的课,当初接到代课任务时,我犹豫不决。我自知文化知识薄弱,又没接受过专门的教师培训,怎么胜任的了。在领导及朋友的劝导下,我勉为其难地上任了。用“赶鸭子上架”来形容是太贴切不过了。在教学中,我是“三军用命”,竭尽所能。其教学效果我是心知肚明,那肯定是差强人意了。这两次代课倒是对我帮助很大,对我以后的上进大有裨益。它不仅促进了我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还使我领悟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古训。在我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我始终践行实事求是,不盲目而行,对人负责对己负责的宗旨。
我怀念第二故乡,虽然那里没有我一份土地,也没有半间房屋,但那里的田间地头有我流下的辛勤汗水,那里的山林沟壑留下了我艰难铿锵的脚迹。乡亲们一张张善良、宽厚的熟悉脸庞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可以放下工作之时,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我挨家挨户给乡亲们带去了一些小礼物和微不足道的帮助。乡亲们都还记得我,很隆重地招待了我。临走前,我再也控制不住激动地心情,抱着乡亲们大哭一场,把那几年生活的艰辛不易、对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对乡亲们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一股脑儿地宣泄了出来。我希望这里的青山绿水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衷心祝愿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安康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聪华张忠银)10月17日,屏山县政府副县长聂学杰一行到龙溪乡、龙华镇卫生院和贫困村调研健康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聂学杰一行先后来到龙溪乡卫生院、龙华镇中心卫生院,详细了解卫生院2016年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