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禹吴冰凌
3月的汶川,乍暖还寒,时不时的小雨,仿佛诉说着春的生机。离县城10余分钟车程的龙溪羌人谷,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小雨朦朦,洗去了城市的喧嚣,又给羌人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灰色。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多彩、技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奇的释比文化、动人的民间故事、美妙的羌绣作品,无不彰显着羌族儿女的勤劳智慧和独特的艺术天赋。
羌语“阿扎窟”意为秀丽神秘,龙溪乡羌族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走进龙溪乡处处可以体验到浓厚的原生态羌族历史文化。伴随着小雨,漫步于羌人谷,第一眼便被高耸在达娜布广场的一座气势巍峨的羌碉所吸引,与羌碉正对形成一条景观轴的是八根羌族的图腾柱。羌族的图腾崇拜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万物有灵。羌族人民一般是把与这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某种植物或者动物作为崇拜对象,也有将其他的自然物作为崇拜对象的。
古羌人崇拜多神并非偶然,不管是在羌族历史的战乱等引起的动荡还是在繁忙的刀耕火种、放牧、开山治水等活动中,随时都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发生,故将万物当作神来崇拜祭祀,以求得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认识延续至今,因此,羌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具有图腾崇拜性质的“万物有灵”信仰。
在中国,一直有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沿着小路继续前行,一道水瀑布增加了东门寨的灵气,叠瀑、溪流、景观水池、水上栈道营造出一种山、水、人交相辉映、生生不息的感觉。瀑布的水由高处高泄,气势汹汹,水沫飞溅,遥望如匹练下垂。瀑布下方的磨,在水流的冲击下自由的旋转着,在小雨中,一副山水画般怡然自得的意境呈现了出来。到龙溪羌人谷,感触最深的,就是高耸的碉楼。
碉楼是羌族最神圣最高大的建筑体,所以羌人将自然的石头摆在碉楼的周围,以匍匐的姿态来显示碉楼的神圣,表达羌人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向上精神,并在石头上绘出释比图案,以象征羌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羌族的神灵文化便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羌雕是中国建筑艺术活化石,同时羌碉又有“东方神秘金字塔”的美誉,这缘于羌碉在修建时不用绘图掉线,柱架支撑,全凭工匠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修建而成。
座落在羌人谷的一号羌碉,是震后恢复重建的,高达28米。羌碉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向上稍倾斜。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碉楼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民俗。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羌族就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著称于世。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羌戈史诗》中都有对羌雕描述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羌族建筑所具有的悠久历史。羌族的碉楼具有抵御外敌、保护家园,贮存物品、保护妇孺、民族象征等功能,更具备很高的人文价值。
羌族核心文化是释比文化。释比是羌族传统宗教中的宗教教士或祭师。在羌族社会中,释比是掌握宗教经典,沟通神、人、鬼之间关系,熟记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技、医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知识,且在羌族民众属德高望重的人物。在羌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比如祭祀、婚嫁、还愿、春耕秋收等活动都需要释比来主持进行特殊的法事活动。每逢佳节抑或重要日子,羌人围聚此地,载歌载舞,杀猪宰羊,祭奠万物神灵。释比经书《刷日勒》乃羌族的宗教圣典,是整个羌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释比经书《刷日勒》是将神秘的释比文化通过艺术的提炼与手法将它表现出来。步行于长廊边,释比文化如同电影桥段般一幕幕的闪过,定格,于你讲诉一段古老神秘的羌族文化。
汶川龙溪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龙溪乡损失惨重,震后,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许多群众被迫背井离乡,很多群众都认为撤出去后就不再回来了。但无情的地震没有摧垮龙溪人不屈的脊梁,没有羁绊龙溪人重建的步伐。借助317国道从龙溪乡经过的大好优势,龙溪乡在东门寨集中打造、展现了许多古羌文化。“羌人谷”内堡垒式的羌族民居点缀山间,从垮塌的废墟上建起的羌碉竖立在村中,给人感觉到向上的力量。
新闻推荐
近日,屏山县工商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称,该县县城一家超市销售的“小贵宾郎酒”有问题。该局执法人员随即与郎酒公司打假办取得联系,迅速前往检查。经查,该超市销售的“小贵宾郎酒”没有任何索证索...
屏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屏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