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流芳百世的伟绩,但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用真情谱写了一曲为扶贫事业奋斗的壮歌。他就是屏山县中都镇雪花村第一书记唐吉银同志。
■ 理出思路 定出目标
2015年8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唐吉银担任中都镇雪花村工作组第一书记。虽然他在12年前有过农村工作经历,但要驾驭现代农村工作,一切还得从头开始。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唐吉银坚持做到“三勤”:勤于学习,增进沟通;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勤于锻炼,积累经验。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方法,他积极参与镇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经常与村两委一起归纳和总结,终于完成了村规划、户计划的修改决定。
“山高坡陡石头多,贫穷落后廖家坡,南是荒坡靠断头,北临陡峭望高峰,北高南低东西路,贫困雪花在其中。”这是雪花村的真实写照。雪花村地形地貌极为复杂,面对如此贫困的情况,唐吉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结合村情理出了“便民修道路、富民输劳务、发展引项目、落实抓干部”的发展思路,制定了雪花村前3年集中攻坚,重点发展扶贫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两年巩固提升,重点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的计划;提出了两年内“修通一条路(通村、组、入户),开发一片经济地,发展一个旅游业,发展一产一业加工业,建好一个活动中心,建设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一”工作目标,着力将雪花村建设成小康村。
■ 实现转折 开发产业
发展规划制定后,唐吉银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引导村两委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要求班子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工作组树立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唐吉银上任以来,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完善村级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组织村干部和种养能手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了村两委班子视野;深入村组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去年11月16日,县扶贫办通报表扬雪花驻村扶贫工作组,雪花村在镇党委、政府年终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村,实现了雪花由后进变先进的历史转折。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面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劳动力富余、山区资源丰富的情况,唐吉银从雪花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出分期分批实施的项目规划。一是瞄准时机,开发富民产业。针对村集体经济匮乏、无富民产业问题,工作组争取扶贫资金10万元,充分发动群众整合土地,建成100亩李子园,栽植李子树苗7035株,养殖生猪231头,争取专项补助资金26.34万元,种植白茶439亩。二是倾心尽力,完善基础设施。为改善基础设施,唐吉银协助雪花村找部门、筹资金,完成通组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村卫生室建设80平米(现已竣工),6户贫困户共900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争取桥梁工程建设资金7万元(已开工修建)。至此,长达数年无项目资金投入的雪花村群众乐开了花。
■ 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村里80多岁的建卡贫困户廖承华,常年病重卧床,5个儿子还有4个未成家。走进他家一看,3间建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石木结构的房屋,一间茅草房圈舍为人畜共用,房屋摇摇欲坠。儿子外出务工,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今年1月,老人离开人世,一家人身无分文,妻儿哭声凄凉,无法安葬老人。知晓廖家的困境后,唐吉银带领工作组,动员村组干部、乡里乡亲伸出友善的双手,捐粮筹款,并立即与政府汇报协调补助资金2000元,工商局捐赠400元,及时为老人送上最后一程。面对老人妻儿的感谢,唐吉银深情地说,困难是暂时的,没有过不了的坎、跨不过的沟,脱贫路上决不让大家掉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面对亲人、朋友、同事的劝阻,年近花甲的唐吉银仍对百姓不离不弃。他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将一如既往地沿着既定的扶贫攻坚目标稳步前进。
晚报记者 向伟
新闻推荐
屏山县特殊教育学校钟素兰摘要:语文是以生活为根基的,语文与生活同在。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更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文本的生活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气息,文本与生活技能训练相结合,这样就能...
屏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屏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