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一系列的考古成果丰富了宜宾历史文化的注脚,市政府领导表示,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这些珍贵的文物遗产,不仅是宜宾的一份荣幸,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晚报记者 张新 文/图
明(23)日, “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将在宜宾市图书馆揭开神秘的面纱。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400余件地下、地面文物,将首次与宜宾市民见面。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在宜宾市屏山县的峻岭峡谷中,枕靠金沙江的滚滚洪流,静静沉睡数千年。经由一场大型抢救性考古发掘,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唤醒了川南一段曾经辉煌也曾经失落的文明史。它们的出现,填补了川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并将对川南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了3000年。
目前,川南地区“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可上溯至约5000年前。
■ 18年前期勘探 4年考古发掘
要讲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考古,首先要从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讲起。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是金沙江水电基地25座水电站中唯一兼顾灌溉功能的超级大坝,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四级开发中的最末一个梯级电站,目前为中国第三大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位于四川省屏山县、雷波县和云南省绥江县及水富县境内。在屏山县境内长约93公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涉及6个乡镇、数百个村庄。
早在向家坝水电站勘测设计的最初阶段,1991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宜宾市、屏山县文物部门进行了淹没区的第一次文物考古调查。其后的2003年、2006年、2007年又组织了多次勘探、复查,共在淹没区四川境内共发现地下文物点54处,时代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秦汉、六朝、宋、明清等各个时期。
2009年,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淹没区考古项目正式启动。在国家、省市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屏山县文物管理所通力合作,终于赶在2012年秋库区蓄水发电前夕,完成了既定的地下文物抢救保护的野外考古工作计划。
这是四川省配合基本建设规模最大、文物点最集中的文物保护抢救发掘项目,也是投入人力最多、发掘任务最重的考古发掘项目。
经过4年大规模野外考古发掘,共发掘总面积为61000多平方米,对54个文物点进行了64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4000多个,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初步统计出土文物小件和文物标本3万多件,获得了一批新的考古发现,向历史、向世界、向后人奉出丰硕的文物成果。
■ 头朝黄土背朝天 考古主力是“80后”
本次大型考古发掘除了国家、省市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参与野外发掘的人员多数都是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和屏山县文管所的“80后”、“90后”们。
当大多数80后、90后同龄人享受着电影、逛街、游戏、旅游等种种娱乐时,这群年轻人却过着远离热闹与繁华的“古代生活”。
屏山地处河谷地段,夏天日头烈,冬天江风寒。尤以夏天最为难熬,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宜宾市博物院的考古队员顶着让人晒到肉痛的大太阳,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酷暑奋战在露天工地。他们住的是搬迁农民的老屋,没有电视,不通网络,只有经常性的停水停电和蚊虫疯狂叮咬。他们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进行野外发掘,雨天和夜里则是孤灯为伴,做着考古案头研究。
在2012年夏天,宜宾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位于金沙江畔屏山县楼东乡的骆家沟遗址更是遭遇特大洪灾,半个月时间,江水暴涨30多米。7月18日,金沙江水再次暴涨,二滩水电站又开闸泄洪,预测过境洪峰将可能达到310米,而骆家沟遗址仅海拔290多米,队员们的房屋就位于310米海拔上。
为了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宜宾市博物院院长罗培红临时协调到一部长安车,考古队员们冒着泼天暴雨,用了一个昼夜运送物资,最终将3000件文物标本与发掘资料、发掘设备、生活物资全部安全地搬运到屏山县书楼镇。暴雨停后,考古探方全部被淹没;洪水退后,淤泥填满探方。考古队用了一个月左右时间清理,又再向下发掘了一个月。
2012年9月30日,是向家坝考古发掘工作要求撤离前最后一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化石才带着人员撤离了平夷长官司衙门遗址。这是向家坝考古发掘的最后一个工地。刘化石说,事实上原定计划的考古工作在十天前就已经结束,但野外考古发掘的效果比室内更好,因此已经在异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忍受过无数枯燥与寂寞的他们,并不急于回归都市,而是坚守到了最后一天。
2012年5月15日,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四川)考古发掘座谈会在宜宾召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实地前往向家坝考古现场后,赞叹道:“这些‘80后’延续着考古前辈艰苦奋斗的传统,如此敬业,值得敬佩。”而在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宜宾市博物院曾经参加过考古工作的年轻人,也成为了院里的中坚力量。
■ 四度入选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当选2012年度考古新发现
向家坝库区内新石器、商周时期遗址的密集发现,不但填补了该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区域历史的认识前溯了近3000年,还完善了秦汉及其以后的历史。
考古发掘提供了川南地区为蜀人南迁重要据点的考古学物证: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蜀人的一支南迁,极有可能沿岷江而下抵达早已有根基的僰地。此前在峨眉符溪和犍为金井等地已经发现了属于战国晚期的蜀人遗存,本次在屏山沙坝墓地、石柱地墓地等文物点发现的这批战国晚期至秦时期的墓葬,为典型的巴蜀文化墓葬,为研究蜀人南迁的路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大量形制多样、分布规律的汉墓集中发现,为汉代民族区域考古提供了新的课题,为研究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丧葬习俗、生活习惯、人群活动、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等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汉代大型聚落。石柱地遗址是以墓葬为主,发现众多形制多样的汉代墓葬;骆家沟遗址根据发掘判断为聚落居住区和手工业区。两个遗址地理位置上毗邻,联系紧密,初步推断至西汉中晚期时,该区域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聚落区。
向家坝工程淹没区内共清理发掘了32处清墓群、5处明代石室墓,共有7个遗址发现有丰富的明清时期遗存。明清时期屏山府治几经迁徙,境内民族众多。这批大遗址的发现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沿江聚落的等级与规模,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分布格局等课题提供可靠依据。
对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考古工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谦表示,向家坝发掘是高水平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很大重要突破,为构建峡江 5000 年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中华文明进程研究、国家政治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叫化岩遗址、沙坝墓地、石柱地遗址、骆家沟遗址分别入选2009、2010、2011、201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2012年4月,“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在北京揭晓,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从全国600余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度四川省唯一当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宜宾市考古首次获此殊荣。
向家坝一系列的考古成果也丰富了宜宾历史文化的注脚,宜宾市相关部门领导表示,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这些珍贵的文物遗产,不仅是宜宾的一份荣幸,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明天正式面向市民开放的 “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中,400余件展出文物是从约3万件文物中精挑细选而来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而市民在观看文物展的同时,不妨也仔细听听它们静静讲述的文明与辉煌。
新闻推荐
作为“早茶之乡”的茶叶主产区,屏山县决定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抓好300亩以上的新茶园标准示范园和500亩以上的老茶园改造示范园建设,以华科丽和屏雅、...
屏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屏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