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银 曹鹏 文/图
他坚守彝乡卫生院34年,要做好8000多名山区群众的医疗服务工作;他虽然不是彝族,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曾彝胞”。
他叫曾艺屏,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卫生院院长。
为了群众
他选择了坚守
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地处雷波、马边、屏山三县交界处,是屏山县最偏远的乡镇。因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这里的卫生院医务人员曾经面临“环境差、待遇低、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那时仅有院长曾艺屏一人具备执业资格,而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4年。
1980年6月,曾艺屏来到屏边彝族乡卫生院。当时的卫生院有10多个人,但能够看病的只有2名中医师。由于屏边彝族乡地处贫困山区,道路崎岖,大多数自然村交通不便,村民们缺医少药情况非常严重。
“屏边太需要医生了。”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曾艺屏暗下决心,要留在屏边干出一番事业。对医学求知若渴、孜孜不倦的态度促使他不断进步。因表现优异,他获得了到屏山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班进修学习的机会,他十分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学得也非常扎实。
回到医院后,他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医生请教,潜心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医术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医院的顶梁柱。1989年8月,通过民主推荐,曾艺屏成为了屏边彝族乡卫生院院长。
病人为大
他缺席县里会议
因为屏边条件差,待遇低,生活环境艰苦,医护人员陆续调走或辞职,到1998年,就只剩下曾艺屏一名执业医师,一个人要承担好几个岗位的工作。他不能生病,不能请假,因为少了他,卫生院就无法运转。
他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7点半来到卫生院。平均每天看20个病人,高峰时有50多个。“这可不像大医院,这里什么事都得自己来。”他说,病人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病人早上五六点就来看病;半夜,还有家长抱着孩子在宿舍外急切地敲门。
从屏边彝族乡到屏山县城有150公里,需坐车、坐船,最快也需要近4个小时才能到达。县里开会,他基本都没有参加过。他说:“去一趟县城的时间太长了。屏边就我一个医生,如果出现了急诊病人怎么办?病人为大,我不能去开会。”
身兼数职
他筑起健康防护墙
2009年,国务院启动并部署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除了看病,曾艺屏还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村民做身体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等病症的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屏边彝族乡卫生院承担着全乡幅员面积达93.88平方千米,7个行政村63个村组共8000多名村民的医疗服务工作。
“我们每年都在招人,但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曾艺屏无奈地说。他一人身兼数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公卫人员,甚至是护士,他基本上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和双休日。
慢慢地,乡亲们都把他当成了亲人,亲切地称呼他为“曾彝胞”。
两次公招
卫生院充实了力量
2013年初,屏山县在全省率先进行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试点,进行“县招乡用、身份留人”的人事管理探索。这一思路解除了公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彻底打破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招不来”的困境。屏边彝族乡卫生院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2013年通过两次公招,屏边彝族乡一下子招来8名医护人员,其中包括执业医师1人,临床助理医师5人,执业护士2人。2014年,又通过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招来2名全科医生。人员的迅速扩充,使屏边一改近二十年无人可用的局面。卫生院副院长李兵自豪地说:“在当前卫生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在短短两年内,该院在编人数达到11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曾艺屏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老伴和孩子都觉得他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歇一歇了。然而,他选择了和卫生局续聘。他说:“这里的乡亲需要我,我更离不开这里的乡亲。” 他放不下的,是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卫生院;他离不开的,是这里的父老乡亲。
“明年我们准备创建中医科、影像科及外科门诊,选派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同志前往上级医疗单位进修,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力争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医治不出乡镇,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曾艺屏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新闻推荐
屏山县聚源兔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你社占用我司房屋、场地,未缴纳租金。现你社无法联系,请你社在2015年1月10日前将房屋、场地恢复原状后归还。否则,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自负。我司联系部门:办公室,电...
屏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屏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