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艺屏正在给患者看病(屏山县卫生局供图)
他坚守卫生院长达34年,肩负8000多名山区群众医疗服务的重担;他不能离院,因为少了他,卫生院就无法运转;他不是彝族,但乡亲们都亲切地把他当作彝族同胞。他的名字叫曾艺屏,是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卫生院院长。
为了群众
他选择坚守卫生院
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地处雷波、马边、屏山三县交界处,是屏山县最偏远的乡镇。因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这里的卫生院医务人员一直面临“环境差、待遇低、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仅有院长曾艺屏一人具备执业资格,而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4年。
1980年6月,曾艺屏来到屏边彝族乡卫生院。当时的卫生院有10来个人,但能够看病的只有2名中医师。由于屏边彝族乡地处贫困山区,道路崎岖,大多数自然村交通不便,村民们缺医少药情况非常严重。
“屏边太需要医生了。”经过无数个夜晚,曾艺屏暗下决心要在屏边干出一番事业。因表现优异,曾艺屏获得了到屏山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班进修学习的机会,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医生请教,潜心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1989年8月,通过民主推荐,曾艺屏成为了屏边彝族乡卫生院院长。
为了病人
他长期缺席县里会议
因为屏边条件差,待遇低,生活环境艰苦,医护人员陆续调走或辞职,到1998年,就只剩下曾艺屏一名执业医师,一个人要承担好几个工作岗位。不能生病,不能请假,因为少了他,卫生院就无法运转。
曾艺屏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7点半就来到卫生院。平均每天看20个病人,高峰时有50多个。“这可不像大医院,什么事都得自己来。”他说,病人多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病人早上五六点就来看病,半夜,还有家长抱孩子在宿舍外急切敲门。
从屏边彝族乡到屏山县城有150公里,需坐车、坐船,最快也需要近4个小时才能到达。县里开会,他基本都没有参加过。他说:“去一趟县城的时间太长了,屏边就我一个医生,如果出现了急诊病人怎么办?”
身兼数职
为村民筑起健康防护墙
2009 年,国务院启动并部署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城乡居民提 供 基 本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除了看病,曾艺屏还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村民做 身 体 检 查 ,建 立 健 康 档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等病症的患者进行定期回访。方圆 93.88平方千米,7 个行政村 63 个村组,8000多名村民的医疗服务担子就落在曾艺屏一个人的肩上。
“我们每年都在招人,但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曾艺屏无奈地说。曾艺屏只好一人身兼数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公卫人员,甚至是护士。他基本上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和双休日,以一已之力为山区群众的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慢慢地,乡亲们都把他当成了亲人。
坚守乡村
他离不开这里的乡亲
2013 年初,屏山县在全省率先进行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试点,进行“县招乡用、身份留人”的人事管理探索。这一思路解除了公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彻底打破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招不来”的困境。屏边彝族乡卫生院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
2013年通过两次公招,屏边彝族乡一下子招来 8 名医护人员,其中包括执业医师 1 人,临床助理医师 5 人,执业护士 2 人。2014 年,又通过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招来 2 名全科医生。人员的迅速扩充,使屏边一改近二十年无人可用的局面。
曾艺屏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老伴和孩子都觉得他操劳了大半辈子 ,终 于 可 以 歇 一 歇了。然而,他选择了和卫生局续聘,“这里的乡亲需要我,我更离不开这里的乡亲。”“明年我们准备创建中医科、影像科及外科门诊,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曾艺屏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张忠银 曹鹏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李幸
新闻推荐
华西城市读本讯(曹鹏李原野记者李幸)骇浪惊涛传天籁,方言俚语唱人生。1月15日,屏山县“金江号子”传承基地在该县滨江路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屏山县首次成立“金江号子”传承基地。“我们...
屏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屏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