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莉萍
3月29日,朝明军6点钟准时起床,赶在6点半以前到达门岗,为陆续前来上班的工人放行。
测体温、登记、检查工作牌……
竹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工地,开始有序、紧张的一天。
位于临港经开区的竹文化生态产业园,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是集观光旅游、文化欣赏、休闲养生、商务展览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将建设成为宜宾——“中华竹都”的竹文化旅游示范区,成为感受宜宾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竹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一期),在建的龙头山竹文化公园(以下简称竹文化公园项目)和市文化馆、市博物馆(以下简称“两馆”建设项目),预定工期为今年10月。按照市委、市政府总要求,全市重点项目将按期完成。竹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在做好安全防疫的前提下,如何力保总工期不变?近日,记者来到施工工地。
严防控
“没有工作牌,就不能进场”
朝明军是“两馆”建设项目钢筋班的班组长。复工以来,竹文化公园项目和“两馆”建设项目均实行封闭管理,各自只保留一道门进出。
“两馆”建设项目,现有建筑工人500余人、管理人员100余人。除去住在工地的200余人,每天早上有300多人通过唯一的门岗,进入施工现场。
测体温、登记、检查工作牌再放行。每天早上,朝明军与其余7名疫情应急小组成员,需要从6点半一直忙到8点半左右,有时候甚至更晚。
复工后,项目部要求每名建筑工人返岗进场前,必须经过防疫知识、安全教育培训,才能发放工作牌。每个工作牌对应一个号码,记录着工人事先登记好的健康信息和身份信息,包括春节期间行动轨迹,有没有到过疫情重点地区,有没有接触过疫区来的人等等。
“没有工作牌,就不能进场。”朝明军说,在放行的过程中,如遇到有工人工作牌遗失,必须重新录入信息补办。
8点30分许,为工人放完行,韩明军大步往“两馆”建设项目现场走去。“两馆”建设项目于2019年7月正式开工,年前已基本完成基础工程,现正在进行大楼主体建设。
施工现场塔吊林立,钢管声和焊接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作为钢筋班的班长和疫情应急小组成员,检查安全质量、提醒工人们带好口罩、做好防护,整个上午朝明军一直在现场来回走动,“抓安全质量、抓施工进度、抓现场防疫,受疫情影响每天工作量增加了30%以上,但施工现场500多号人,责任重大马乎不得。”朝明军说。
上午10点左右,宜宾城港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背着装有消毒液的喷壶,开始了现场消杀。“工期紧、任务重,我们忙不过来,这项工作就由建设单位负责。”朝明军说,每天早上10点和下午4点,城港建设公司会派专人进行现场消杀。
复工以来,竹文化公园项目和“两馆”项目的两个食堂均取消了餐桌和餐椅,实行分散分批就餐。中午12点,工人陆续到食堂打饭,朝明军提前来到工地食堂,协助维持当天的就餐秩序。
下午1点30分,朝明军回到施工现场继续上午的工作。下午5点30分下班吃饭,晚上6点30分左右,他再回到工地加班,直至晚上10点。
抢工期
“加班加人全力冲刺”
经过前期的准备,“两馆”建设项目于2月17日接到《准予复工通知》,2月18日正式复工。
和朝明军同在一个班组的谢斌,负责钢筋班组工人的组织。2月5日,谢斌就接到项目部组织工人返岗的通知,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复工当天,钢筋班实际到岗人数只有17人,这让谢斌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摄影作品选登|2020年3月7日,宜宾市翠屏区,一个农民头顶烈日,在还透着寒意的水田里,驭牛犁田。四周花草鲜艳,春光明媚,复工...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