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2019年7月6日,“五粮液杯”2019年全国大学生品酒大赛(四川赛区)初赛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开幕。
●2019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75%,预计全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
●3年共聚集高层次人才164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51名、硕士研究生817名
●围绕全省“5+1”、宜宾“8+2”产业需求,仅2019年就新增了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
●在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省内外企业、院校签订了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合作协议265个;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20余个、开展科研合作117项
●校、地、企着力打通需求对接渠道,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及市场化项目200余项
□本报记者 秦莉萍/文 王 宇/图
2016年,宜宾市正式启动大学城与科创城(以下简称“双城”) 建设。 3年来,宜宾“双城”立足“产教融合”,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理念建设发展,在宜办学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实现较2016年“两个翻番”,一批科研机构相继落地,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双城”建设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前不久,宜宾成为全省唯一的厅市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宜宾凭什么入围?记者在1月14日的“双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找到了答案。
大学围绕产业招
按照《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分两批开展试点。首批按照经济、产业和人口基础支撑较强、教育资源相对集聚等原则建设20个左右城市,确保树好标杆、做好示范,待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再向全国推开。
宜宾的优势在哪?“双城”有哪些特色、亮点?发布会当天,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副局长张艳丽从宜宾“双城”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下一步的建设发展3个方面作发布。
宜宾“双城”,即宜宾市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位于宜宾临港新区,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开发完成,二期6平方公里正在抓紧建设。
目前,“双城”已累计签约高校18所,签署项目落地协议16所。在宜办学的11所高校中,7所已开学,3所在建,1所刚刚签约落地,在校大学生达5.7万人,计划到2021年将拥有10所以上大学、10万在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2019年3月定位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开园。目前,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及9家科研机构已入驻“双城”,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等4家科研机构即将入驻。
2019年,宜宾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75%,预计全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
“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发布会上,张艳丽一语道出宜宾“双城”区别于其他地区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模式的特色和亮点。
“双城”建设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招引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需求导向设置特色学院和专业、围绕区域发展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围绕科教双轮驱动助推产业转化,在“学教研产城”融合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宜宾特色道路。
在上述模式下,来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围绕全省“5+1”现代产业体系、宜宾“8+2”产业需求,建立了45个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平台,仅2019年就新增9个省级科研创新(孵化)平台;在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省内外企业、院校签订了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合作协议265个,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20余个、开展科研合作117项。校、地、企着力打通需求对接渠道,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及市场化项目200余项。
“企业在本地就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大大降低了知识搜寻成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构建起知识转化为经济的链条,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可靠力量。”张艳丽介绍说。
得益于科研和人才支撑的快速强化,宜宾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投资者来宜创业兴业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助推产业发展实现突破,新兴产业方面,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链式发展。
2019年,凯翼汽车、奇瑞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T1示范线开通;总投资200亿元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项目落地宜宾,预计全年八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以上。传统产业方面,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等工作,食品饮料、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焕发生机。
城市围绕大学建
“双城”建设在改变城市面貌上,同样迸发出巨大能量。
3年来,“双城”所在地的临港新区紧紧抓住“双城”建设机遇,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近15平方公里,增加城市人口约15万人。
2019年,“双城”共建设13个重点项目,完成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2亿元,实现建筑业产值留宜27亿元。
宜宾国际会展中心、白沙湖湿地公园、竹生态文化公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和一大批居住小区已经建成和加快建设。
短短3年,“双城”区域拔地而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双城”已成为来宜旅游新的“打卡地”。
在高校、园区拔地而起的同时,临港新区城市功能配套也在同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医院、公园、商业综合体、智轨交通等综合配套设施快速完善,为“双城”区域师生和周边居民提供更优质生活服务。
如今的“双城”不仅是科教之城、产业之城,也是开放之城、宜居之城。
“双城”建成学校的体育场馆设置,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均对外开放,成为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高校和科研机构浓厚的学风和文化,潜移默化促进社会文明风气的变化,在创建文明城市、脱贫攻坚等活动中,大家可以频繁的发现在校师生的身影,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建宜人宜宾。
张艳丽表示,宜宾“双城”将继续规划实施好住宅、公园、文体、基础教育、医疗、城市交通等一系列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加快建设高校商贸服务圈,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双城”承载能力和品质,把“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理念贯彻好,让“双城”建设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的实事、好事。
人才围绕需求聚
“开放包容”一直以来,是宜宾人秉持的城市精神。
“双城”建设中,宜宾将这一城市精神贯穿始终,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全省战略部署,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宾,为人才求学创业搭建好舞台。
宜宾通过实施柔性引才,创新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推动“双师型”教师岗位、薪酬、培训、交流一体化改革,激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教学、企业技术能手到院校任教。
3年来,“双城”共聚集高层次人才164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51名、硕士研究生817名。四川欧美同学会海归创新创业基地在市科创中心挂牌成立,诺贝尔奖得主马克·列文、罗伯特·C·默顿等世界级专家学者的工作站落户宜宾。
围绕加快建成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打造面向南向、东南亚及“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目标,宜宾积极推动组建川南高校联盟,成功举办澜湄高等教育论坛,高效推进在宜高校与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展开合作。
“当前,‘双城’留学生已达到50余个国家700余人,居全省第二。”据张艳丽介绍,目前在宜高校已与近20个国家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
“我们将全力构建以‘双城(大学城、科技创新城)、三园(高教园、高职园、大学科技园)、四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为载体和支撑的发展格局,全力以赴建好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2020年的“双城”建设依然动作连连,措施不断。
“2020年‘双城’将新建成4所高校,开工建设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二期)等项目。”张艳丽表示,下一步“双城”将积极引进医学类院校等一批应用型高校,加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高质量建设南溪高职园区,加快建设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我们还将继续做好落户高校服务,确保招生达到标准,扩大学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在增强科创城创新能力方面,“双城”还将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推动已落户高校、科研院所等与市内外企业开展项目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人物,带动科研团队、项目落户,积极推动产业孵化,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
“近期我们针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四川省‘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印发了50条工作措施,进一步搭建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聚合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资源要素,运营好市科技创新中心。”张艳丽表示。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张航记者杨波)1月10日,2020年春运第一天,宜宾高铁西站暖意融融,来自宜宾临港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的11家企业...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