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宾 今日南溪 今日江安 今日长宁 今日高县 今日筠连 今日珙县 今日兴文 今日屏山 今日叙州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今日宜宾 > 正文

我经历的三次搬家

来源:宜宾日报 2019-06-07 04:19   https://www.yybnet.net/

□蒲梦秋

在我三十年的生命中,我曾经搬过三次家。

我出生在一个河边小镇,这条河被我们亲切的称之为“淯江河”,淯古通“育”,有孕育之意。这条美丽淡雅的淯江河,孕育了两岸的人民,沿河两岸兴起了不少的集镇,而我就出生在其中一个小的集镇——古河。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徐徐吹入这个川南小镇,我的外婆毅然脱下川剧团的绣花鞋,便投入了“赶牛牛场”(每逢赶场便挑着货物去场口卖)的大军,两肩挑起担子,担子里装满着货物,行走在蜿蜒的小路上,穿梭在周围的场镇间,积累本钱后开着一个小摊子把五兄妹拉扯长大。

我是她第二个女儿的孩子,但我从未见过她。只听母亲描绘起夕阳西下的乡间小路上,五兄妹在外公的带领下一起去接“赶牛牛场”回来的她,颇有经济头脑的外婆给了五兄妹当时较好的经济条件,可惜她死于一场车祸。当时古河到宜宾的车每天只有一趟,早上发车,晚上回来,路不好,人又多,去进货的外婆未能幸免于难。她肯定没想到,如今古河镇到长宁县城已经通了公交车,古河镇到宜宾城区进货的路已不再是天堑般的存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我们一家三口居住在古河的河街子。河街子是观察这个川南小镇生活最好的视角。它其实就是沿河的一条街,连片的一楼一底小青瓦盖顶椽木结构的房屋,前为店铺,门面装木板,昼卸夜装。河街子有很多渡口,停泊着三三两两的小船,上个世纪80年代末,渡口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去河对岸就得过人力渡船,后来公路越来越好,车开始增多,渡口便也悠闲了下来。温柔的淯江河也有愤怒的时候,每年夏天,暴雨过后,河水暴涨,老房子们都难以抵抗汹涌的河水,我的母亲总会带着我去乡下“避难”,直到洪水退却,父亲和母亲开始默默收拾被水洗刷过的房屋。

我们一家三口,从河街子搬到古河中学,实现了从瓦房到楼房的第一次跨越。那个时候父亲和母亲均在学校当老师,学校开始修建教师宿舍,一家三口便搬进了二层楼的新房。这个被叫做“绿树村”的学校,遍植茂密的桢楠树,学校里的房子从平房到楼房,从一栋教学楼到二栋、三栋,房子越来越好,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无论夏日还是冬日,早上六点半学生们跑操的口号声充斥着我的童年。那个时候学校没有热水,天气冷的时候,父亲经常为学生们烧一壶又一壶的开水,用温水瓶盛着,整整齐齐的码在我们屋门口。蜂窝煤烧开水的景象便在我记忆中十分深刻了,如今这些学生们已经各奔东西,从“绿树村”走向全国各地,走向父辈们永远也想不到的远方。

关于蜂窝煤的记忆,其实是我第二次搬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古河街上的人都使用蜂窝煤。那个时候我们家从学校教师宿舍搬到了四层楼的乡政府,在那里租房住。每家每户门口必备的便是蜂窝煤和火钳了。在小镇居住的人们有一项必备技能—接火。人们每天晚上都会续上新的蜂窝煤,以保证第二天早上有火能用,如果不小心火熄灭了,就得“接火”。通常的办法就是去邻居家“借火”,用火钳夹着自家的一个蜂窝煤往别家炉子上一座,家长里短聊会儿,蜂窝煤燃起来了,道谢之后就夹着燃着的蜂窝煤回家,烧洗脸水、烧开水、蒸饭、炒菜、哗啦啦的一天开始了。蜂窝煤的时光记忆停滞在天然气走向乡镇的时候,那个时候罐罐气,天然气,电逐渐替代了蜂窝煤,每家每户的门口只留下了黑色的煤痕,火钳则渐渐消失。我的父亲和母亲争吵的焦点已不再是晚上谁起来续火了,他们开始商量着买房。

我的第三次搬家,正是淯江河两岸的集镇轰轰烈烈开发和建设之时,同时也得益于越来越好的教师待遇,这个职业不再是我外公时代的“臭老九”,也不再是我父母年轻时候只堪堪糊口的职业,它已然是腰杆挺直的祖国的“园丁”。那时正是2009年的春天,我正在南充读大学,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兴奋不已,一直叙说着如何排号,如何摇号,给我解释着公积金,告诉我等我回来就能住上新房。三年后,已经读大学回来参加工作的我,住进了县城的新房。那个时候,城北那块儿还是小山坡,短短几年后,高楼伫立,沿着58大道过去便是高铁新区,火车将会在这里停驻,鸣笛的声音如同清晨的哨声一般,向人们揭开淯江河边川南小镇们神秘的面纱。

三十年的岁月,我的父亲和母亲逐渐老去,父亲还在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而母亲退休后涌入了大江南北兴起的的广场舞大军。在夕阳下,尽情的舞蹈。正如我的外婆毅然挑着担子,怀着满腔热情汇入“赶牛牛场”的改革浪潮之中。

几天前,我们全家又回到了老家古河,新区已经是楼房林立,再也没有黄泥巴打湿裤脚的土路,沥青路泛着白色的光泽,“绿树村”的孩子们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桢楠树还是那么的郁郁葱葱,河街子已然是只有几户人家居住“老城区”了,这个曾繁荣一时的“赶场口”已垂垂老矣。母亲指着石板路,指着我们曾居住的平房,指着一户破败的房子,告诉我,那便是外公外婆和五姐妹曾居住的地方。房前牵着青翠的黄瓜藤,不知名的野花正肆意生长着,青色的石板穿过小巷子通向了河边正在修建的滨江路。

也不知道外婆能否看见,那清澈的淯江河,承载着漫长的岁月,正流淌着,跃动着,温柔的流向远方。

(作者单位:长宁镇人民政府)

新闻推荐

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七十年

□范时杰建国七十年,我的“小家”与国家这个“大家”一同进步,在见证“大家”繁荣昌盛的过程中,也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见...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我经历的三次搬家)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