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18年,我新增城市绿地近1000公顷,新增公园绿地520公顷,改造绿化面积达115公顷。
●宜宾市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
●近两年的时间,宜宾市实施风貌整治项目24个,整治楼宇立面463栋,杆管线下地9.7公里,道路黑化29条。
●2019年,全市有30个“城市双修”项目正在快速攻坚,金沙江湿地公园、少娥湖植物园等6个生态景观项目也将在年内完工。
□本报记者 秦莉萍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是走向品质的营造修补,是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展转入质的提升,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宜宾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长江生态首城的目标,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再审视、再分析、再研判,对城市建设的格局定位、推进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重构,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推动 “城市双修”,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长江首城——宜宾正在华丽转身。
修复生态筑“绿色”
春日的宜宾,三江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如黛,亲水步道掩映其中,市民扶老携幼,徜徉江边……
“这座城市,是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城市。”清明小长假期间,江西樟树市的邹薇来宜看望姑妈。“住在姑妈家,每天听着鸟叫,闻着花香,感觉真好。”在邹薇看来,宜宾温润如玉,是一座自然宁静的城市。“我还要来,说不定今年五一假期就来。”4月8日,临别宜宾时,邹薇笑着对姑妈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邹薇的感受,久居宜宾的李女士体会更加深刻。李女士今年退休后,在成都工作的儿子本想接她去成都享享清福。可李女士却表示,哪儿也不去,她就喜欢宜宾。“宜宾环境这么好,平时和老姐妹去公园打打太极,周末爬爬山,挺好。”
生态的改善市民有目共睹,绿色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底色。
近年来,按照“300米见绿、500 米入园”的要求,宜宾将城镇依托的山水自然环境要素,尽可能多地引入城市、社区,积极推进绿廊、绿环、绿模、绿带、绿心等生态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推广老旧公园提质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基本实现了城市和自然园林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16年-2018年,宜宾市新增城市绿地近1000公顷,新增公园绿地520公顷,改造绿化面积达115公顷,截至2018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2 平方米。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宜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扛起长江首城的责任与担当。去年6月26日,上午9时31分,在长江岸边屹立了32个春秋的宜宾天原集团老烟囱轰然倒地,老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沿线河面餐饮船只、养殖渔船全面拆除,河道采砂、取石全面清理。
着力于恢复水体生态,宜宾不遗余力推动长江、金沙江和岷江“三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目前,全长192公里长江生态治理项目,翠屏区经临港经开区至南溪区段已全线贯通。以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景观为基础,以悠远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统筹推动沿江老工业企业搬迁、生态修复、功能修补、污染治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宜宾经验,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
(下转第二版)
(更多内容详见第三版)
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宜宾
新闻推荐
杜紫平会见农行四川省分行行长温学宇一行 创新合作模式 助推宜宾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讯(记者王宇)昨(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杜紫平会见了农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温学宇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了...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