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和单位同事一起观看了反映宜宾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电影《最后一公里》。该电影讲述了宜宾珙桐村村干部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导下,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有了我的一些思考。
《最后一公里》用朴实的基调铺述着扶贫人的苦乐与甘甜,贴近我们最熟悉的农耕生活,氤氲的茶香里我们看到扶贫干部的智慧与操守。《最后一公里》不仅仅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绝壁,更是要打通我们每个人现实与希望最后一公里心的壁垒。打通心的壁垒,需要我们的初心,需要我们承担委屈与误解,更需要我们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还需要科学的指导方法、不断的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激发农村学生家庭的“志”与“智”,应基于脱贫家庭的困境,结合科学知识,创新性地提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脱贫思路,促使学生和家庭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提高精准脱贫的参与性和持续性。
以我帮扶的家庭为例,我帮扶的家庭户主因小儿麻痹症残疾,文化程度不高,妻子也没文化,学习能力弱,有两个女儿,一个读小学二年级,一个读幼儿园。在帮扶过程中,我了解到各级干部把帮扶政策都落到了实处,孩子在学校享受了教育扶贫的政策,整个家庭享受了低保政策,享受了大病医疗保险的政策,生活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放眼望去,我们的农村硬件建设已经普及得非常好,硬化公路通了,农民住房有了,衣食不愁了,这个家庭就是国家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但是,该家庭孩子的学习状况令人忧虑,我曾经帮孩子讲过多次题,利用帮扶的时候去讲,利用微信讲。帮扶过程中发现几位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在旁边不停督促孩子学习,孩子无所适从,我发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文化缺失导致的家庭指导缺失。而这样孩子就学的农村家庭,如果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必须得靠两个孩子努力学习,带领家庭走出落后与贫困。那么,打通农村学生家庭的这最后一公里就显得极为重要。
绿树掩映着村庄,路旁有健身运动广场,村上有图书室。但健身器材却鲜有用上,图书室书页惨白却鲜有人问津。孩子们大多抱着一个手机,蹲在一个角落。大人们忙着修房铺路,忙着农活。如何扶起农村少年儿童的志与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再贫困,让他们来日也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了我们必须思考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有一些不成熟的设想。我认为第一是扶志:扶贫干部首先应向贫困家庭宣传国家教育扶贫的政策,雨露计划,让贫困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扶贫干部通过政策的宣讲,鼓励和激发孩子内在的意识,让孩子立志摆脱贫困,努力学习,不以贫困为荣,激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有目标、有希望。通过志向的引导,让农村家庭有核心的动力。第二是扶情:在日常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切实帮忙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认可国家的政策,认可扶贫干部的所作所为,信赖扶贫干部。第三是扶智:扶贫干部对就学孩子的就学情况、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切实掌握孩子的一切动态变化。如果孩子有相应问题就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干预指导。
打通农村就学家庭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执行?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成立专业团队或者工作组,就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建构性板块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提出合理方案,通过试点成功后再推广,拿出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报告和具体操作方案。譬如,学生学习情况报告册,学生生活困难汇总,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学生制定的小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对社会工作的积极性评估,联络校方,为这部分孩子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利用成就感激发孩子志向等。而这个团队的成立,建议由各省市县专门抽调专家成立专家组,指导各乡镇各村组,进行相应培训。我想,有这样一支保驾护航的团队,农村就学家庭最后一公里的壁垒一定能够打通,假以时日,中国农村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世外桃源”。
2019年,让我们协力打通农村就学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民朋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烨)昨(15)日,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召开《宜宾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研究》课题开题工作会议。依托长江黄...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