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丽龙)“这块匾饱含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精神,这种精神今天让我们重温。”昨(11)日,在宜宾举办的“同济大学李庄徐祝罗匾”学术座谈会上,抗战时期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的嫡孙徐冬冬说,中国人民在最危难的时候团结一致,中国人的气慨和爱国精神是不可欺的,而正是这种精神保全了中华民族。
“今年我到李庄,本来是打算作一次告别之旅。想去祭拜一下外公,没想到发现了这块匾。” 70多岁的逯弘捷是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的外孙,他叙述了发现木匾的过程。
今年3月8日,逯弘捷回李庄罗家祠拜祭时,李庄当地人士何祥祖向其展示了他珍藏了近七十年的楠木楷书烫金木匾。
“当时看到这块匾,就断定是文化抗战不可多得的文物。”逯弘捷对匾进行了记录,并于3月9日披露了该匾。3月28日,罗南陔之孙罗亚新通过微信将此匾传知了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郭世佑判断其为与同济大学有关的抗战文物。随后何祥祖将该匾捐给宜宾市博物院收藏。
在宜宾市博物院,记者看到这块匾高151厘米,宽73厘米。匾文中共涉及四位人物,罗南陔为李庄的著名士绅,罗其柏是罗南陔之祖。徐诵明是同济大学内迁李庄时的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祝元青是同济大学内迁李庄时的教授,同时兼任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
斯人已去,后继有人。罗南陔11个子女中唯一健在的84岁小女儿罗幼梅来到现场。她说:“我父亲一贯支持办学,他喜欢文人,他时常对我们说‘穷不丢书\’,这是他教育下一代的一贯宗旨。”
罗南陔嫡孙罗亚新说:“我第一次看到这块匾时,看见匾上记载的事情,印证了听长辈们说过的爷爷的事迹,当时激动得整夜未眠,就像祖辈在面前一样。”
徐诵明嫡孙徐冬冬也从北京赶到宜宾。他说:“一看到这块匾,我就很激动。没想到在中国李庄,还有外祖父写的文章刻在匾上。看到这块匾,就想到在抗战时期,外祖父在李庄办学育人。在苦难的岁月,民族的根基在教育。外祖父的办学历史也是抗战的历史。”
“这次对该匾的发现,期待对李庄的文化抗战有更多的发现,为教育后代提供更多的素材。”同济大学校史馆校史研究专家林松说。
李庄是我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在 1941年—1946年期间,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文化学术机构相继迁驻李庄。李庄在抗战时期提供了“一张平静的书桌”,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文化宜宾 全民共享
新闻推荐
尊敬的远达春天里一期业主:我司开发建设的远达春天里项目已交付使用,其中一期项目已向房屋登记机关提交办理权属登记资料,并已为多数业主办理完不动产证,现仍有少数一期业主虽经我方多次催促,至今仍未...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