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坝宴”好热闹
“大厨”备菜
上菜了
合影
干杯
□本报记者 张茂洁 摄影报道
宜宾799厂,位于临港区红星路。与周边高楼林立、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筑、工厂相比,这里的厂区显得有些“另类”:古老的砖瓦建筑散发着冷清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味道,厂区里的瓦房、搭建房、平房,随处可见。
在799厂的生活区里,有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当他们还是小姑娘、小伙子的时候,就在这里安家扎根;跟随他们留下来的,还有他们的子子孙孙。
这里的左邻右舍,上班时,是工友;下班后,是邻居、是朋友、是同学、是战友……
下个月,荷花池社区第二期、第四期的棚改将正式启动,住了一辈子平房、瓦房的居民们,也即将搬进居住环境更好的商品房小区,但同时,他们也即将面临分离。
3月24日,荷花池社区近两百名居民,自发组织“坝坝宴”,正式与相处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们话别。
家常豆瓣鱼、蹄筋炖骨头汤、头碗……当日上午11点,荷花池社区85栋楼前的院坝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做饭处,两人高的大蒸笼冒出徐徐白烟,旁边的两张圆桌上,已摆满了凉菜,三四个厨师正准备着“硬菜”,就等12点人到齐后,准时开席。
“我们原本预计的是12桌人,结果好多搬出去的邻居听到消息,都说要来,看样子,今天15桌都不够坐!”组织发起人之一的范兴琼,忙得脚不沾地,既要统计临时加进的人数,还要招呼邻居入座,不时还得看看饭菜做得咋样。这一天的范兴琼,“高兴又难过。”
“高兴的是,因为棚改政策,我们家才能在地中海蓝湾小区买上房子,儿子再也不用挤在30多平方米的房里当‘厅长\’了;难过的是,毕竟是40多年的邻居,说散就散了。”范兴琼的矛盾,也是荷花池社区所有棚改居民的心理写照。
93岁的朱相华老人有三个儿子,且个个在外有出息,但老人就愿意呆在荷花池社区。“不是儿子不孝顺,是我自己,舍不得这里的邻居们。”朱相华1947年就来到799厂,在这里居住了71年,虽然已93岁的高龄,但老太太精神矍铄,思维、语言都很清晰,最喜欢在厂区里溜达,“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我,见到熟人就聊会儿天。”
邻居们知道朱相华独居,买菜做饭不方便,于是,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就会请朱相华去家里吃,或者直接端一些饭菜给老人。“棚改是个好政策,让我们这的居民啊,都能住上好房子。但邻居们对我真的太好了,一想到今后不容易见到他们,我心里也难受。”朱相华边说,边摆手。
“朱老师,您别这么想,大家的新房子都买在临港,离得近,以后您出来散步,还是见得着的!”一旁坐着的男子安慰朱相华。“哎,就是。以后啊,我没事就出来转,你们要招呼我噢!”朱相华笑起来。
“各位邻居,开饭咯!”楼长陈顺江是“坝坝宴”的主持人,伴随他这声吆喝,荷花池社区棚改第二期、第四期的居民“散伙饭”,开始了。
新闻推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宜宾监管分局 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关于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的公告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