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兴隆 罗雯心
实习生 曾理
3月17日下午,“第二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中外名人论茶”在宜宾举行。国内外顶尖茶产业科学家、文化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话题锁定中国茶产业、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展开热烈的交锋论道,助力国际市场认识中国的“tea”、世界的“cha”。
质量是保障:
国际标准指导茶业规范
中国的“茶”,英语称之为“tea”。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进军国际市场是必然选择。在国际市场立稳足,让中国的“茶”成为国际认知的“cha”,产品质量无疑是最基础的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认为,中国茶产业发展,亟需茶叶生产国与各进口国之间形成共识,制定相对统一的茶叶国际标准,指导茶产业中最基础的环节——茶园,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管理。
陈宗懋院士指出,中国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农药残留问题。当前,中国现行的茶叶国际标准与欧盟标准、各茶叶进口国之间的标准都不相同,国际标准越来越严且各国宽严不一,导致了茶产业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时,对农药残留的管理很难进行。
“国际标准对茶叶产品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存在一些问题。”陈宗懋院士说,喝茶摄入的是茶汤而不是茶叶,而农药残留标准长期用茶叶中的残留物进行风险评估,这无疑不能准确地得出污染物是否超标的结论。他倡议,茶叶生产国与进口国之间,应该尽快形成统一的标准,用以指导茶园规范化建设和茶叶产品规范地参与国际贸易活动。
文化为纽带:
让世界发音中国“cha”
香茗一杯,史韵悠远。中国的茶文化,得从皇权说起。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李文儒介绍,故宫博物院目前馆藏贡茶文物60余件套、2000余件,贡茶产地涉及13省、茶品64种,这些贡茶文物,见证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繁荣。目前,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从皇权到市场的价值转换。正是因为最初的服务皇权,让茶叶的品质、产茶区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这些历史的积淀,现在正在服务于乡村振兴,服务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郭杰说,中国茶温和、包容,讲求和而不同、平等相处。发展中的中国,对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茶在物态、感知、规则、行为的文化四维中进行了自我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状态也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人群分布、饮用方式、社交领域、健康理念等方面,中国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热点和优势,让中国茶用更好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交流。
摩洛哥食品安全局食品检测司长扎卡利亚说,摩洛哥对中国茶文化高度认同,摩洛哥本国并不产茶,但茶已经成为摩洛哥的一大“国饮”,中国出口到摩洛哥的茶叶质量越来越好,而摩洛哥已经成为中国宜宾茶出口增幅最大的国家,2017年出口摩洛哥的宜宾茶已占宜宾茶叶出口总值的51.1%。
创新作推手:
把握饮品消费新潮流
“茶是一种饮品,它的品质取决于色、香、味、形等。”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指出,中国有红茶、绿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六大茶类,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应该围绕色、香、味、形加以创新。比如,绿茶加工技术创新可以保护绿色,红茶加工技术创新可以醇化滋味,白茶加工技术创新可以提升香味……同时,要围绕健康创新开发功能型产品,围绕品质开发风味型产品,围绕外形开发方便型产品,以不断创新、不断推进标准化深加工,占领更大的市场。
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大同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宪腾,对以创新为推手把握饮品消费新潮流深有体会。他认为,从热饮到冷饮,茶饮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把中国茶引入西方,第二次是冷饮茶已经崛起。随着“90后”全面进入消费主体,年轻人茶饮消费的集中释放,直向的整合、横向的混改以及不断的创新,才能使茶企不断滚动和壮大。
对此,俄罗斯五月食品公司出口总监萨姆帕特·利亚纳盖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茶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倾听世界的声音,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的满意度来提升中国茶的整体口碑。
欧洲茶叶委员会前秘书长、法国茶叶专家芭芭拉·杜福雷恩则认为,欧洲的消费者对中国茶产品的认知度正在不断上升,茶产品的丰富多样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饮茶,创造了很多机遇和商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但是,欧洲消费者对中国茶缺乏了解,中西方饮茶方式也有差异,因此,宣传方式的创新,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中国“cha”,接受中国“cha”。
聚焦第二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
新闻推荐
△3月15日,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农行宜宾翠屏支行工作人员进行了主题为“提高防范意识,抵制金融陷阱,远离非法贷款,警惕校园诈骗”的金融知识讲座,学校汽修专业16级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宣讲人员用...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