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肖雯文 记者 刘婧)1月22日,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提升寻亲工作效率和救助服务水平,努力破解长期滞留精神类流浪人员身份信息查询难题,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部门深度合作,借助“人脸识别”系统对滞留人员进行身份比对核实,力求让更多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
据了解,此次进行“人脸识别”的是寄养在康复医院的22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这些滞留人员均患有较严重的智力残疾和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其中在院滞留时间最长的已达7年。目前,初步比对出“相似”身份信息有10人,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将根据比对结果陆续对滞留人员可能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乡镇、村联系核实,争取让他们早日回家。
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因精神类流浪人员能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甄别难度极大,近段时间来,宜宾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基于传统甄别方法之上,利用公安机关“人脸识别”技术和网络新媒体的资源优势,进行甄别寻亲的新方法。当前,市救助管理站结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实际运用,梳理归纳出了“口音辨识、情理感化、实地寻踪、物品寻迹、资料查找、公安协查、站际合作、媒体关注、头条推送、人脸比对、血样比对”等11种主要甄别方法,这将进一步提升救助站的甄别能力以及寻亲工作效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戎实习生高丽)昨(23)日,记者从宜宾市公安局召开的“向人民报告”宜宾公安出入境专场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去年,全市共受理、审批公民出国(境)申请303836人次;登记来宜外国人14056人次;签发签证和...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