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即将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希望能在离开岗位之前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面对越来越近的退休生活,他们又很难快速地完成角色的转换。
这些处在从忙碌到清闲过渡期的特殊群体,被称之为“临近退休人员”。“临近退休人员”一般是指女员工岁至岁、男员工岁至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员。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已到“临退点”的人员或多或少有着“临退”的烦恼。那么,已到“临退点”的“准老人”们该怎样调节心态,做好向老年生活的过度呢?
这就需要他们充分认识和明确角色的改变,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适时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态,逐渐培养和建立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现象
“主角”变“配角” 自感“日暮落西山”
翟芝兰虽然已多岁,但保养得当,看着根本不像那么大岁数的人。同事朋友跟她聊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和她谈退休,一说就跟你急。翟志兰认为自己不像退休的人,再干十年八年没问题,就是不想退休回家。同事们都说她这过激反应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是不健康的心理。
而刘利斌却是另一种反应。岁的从科长位置“退居二线”,组织希望他协助新提拔的科长干好工作。可一下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刘利斌新生悲凉,认为自己已是日暮西山,整天抑郁不已。短短时间,原来精神饱满的一个人变得萎靡不振,整个人都“垮”了。住进了医院成了“老病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临退人员”觉得“退休便是人生旅程的终点站,今生今世到此为止”,暮气笼罩整个身心,虽然并不是真正老化的身心出现了“老气”的变化:神晃目眩,老态龙钟,不再学习,不再记忆,不再交往,觉得脑细胞和精神与身体各方面的机制都在衰退和萎缩、退化、衰老、死亡,因而在等待着“有限天年”的终结。这种心态变异是十分有害的,对“临退人员”是严酷的摧残、是一种超前的精神威胁。
“下野”成“局外”悲叹“未走茶也凉”
翟芝兰虽然已多岁,但保养得当,看着根本不像那么大岁数的人。同事朋友跟她聊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和她谈退休,一说就跟你急。翟志兰认为自己不像退休的人,再干十年八年没问题,就是不想退休回家。同事们都说她这过激反应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是不健康的心理。
而刘利斌却是另一种反应。岁的从科长位置“退居二线”,组织希望他协助新提拔的科长干好工作。可一下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刘利斌新生悲凉,认为自己已是日暮西山,整天抑郁不已。短短时间,原来精神饱满的一个人变得萎靡不振,整个人都“垮”了。住进了医院成了“老病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临退人员”觉得“退休便是人生旅程的终点站,今生今世到此为止”,暮气笼罩整个身心,虽然并不是真正老化的身心出现了“老气”的变化:神晃目眩,老态龙钟,不再学习,不再记忆,不再交往,觉得脑细胞和精神与身体各方面的机制都在衰退和萎缩、退化、衰老、死亡,因而在等待着“有限天年”的终结。这种心态变异是十分有害的,对“临退人员”是严酷的摧残、是一种超前的精神威胁。
“怨恨”生“对抗” 徒给“晚节”蒙尘埃
岁的张强“退居二线”了,他整天唠唠叨叨,怨天尤人,总觉得组织对不起他,同事亏待他,他的退休或是形势所迫,是“受骗”,是“得罪了上级”给“穿小鞋”的结果,总之,心中憋着一股怨气,三天两头找老同事去放炮。这种怨气往往升华到对社会,乃至上到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下到对基层的改革实践,均是怨言的由头和内容,有的生出不三不四的谣言,动摇群众建设四化的信念,积少成多,影响面会越来越宽。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一小部分“临退人员”心生对抗感。对人对事常处于公开对抗的心理状态,稍有不满,不仅思想、言语的对抗情绪暴涨,更突出的是极易引发行动的对抗。凡是领导说对的,他就说是错的;凡是单位禁止的,他偏就要去干。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可这部分人就在临近退休时做错事说错话,有的甚至触犯党纪,受到处分,让“晚节”不保。
对策
自我调节是首要
宜宾学院心理学教授何奎莲认为,“临退人员”要过好“心理关”,在心理上调节自己,让自己适应角色变换。
1.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2.要合理安排生活,适当变换环境。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烦闷情绪,令生活更加充实,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不良心理。而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要通过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生活丰富多彩和工作的紧张有序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4.保护心理宁静。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正确认识自知与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多方关心很重要
长期从事老年工作的胡斌认为除了“临退人员”自我调节心理和生理外,需要来自组织和家庭的关心,只有自我意识和客观环境想结合,才能为“临退人员”营造一个温馨环境,让他们走向幸福晚年。
1.临近退休人员是单位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各级组织应予以他们心理关怀和工作上的肯定。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每一位临退人员所产生的心理波动,及时帮助他们确定好退休生活的思路。条件具备的单位,还可以建立临近退休人员和退休人员的联系制度,让他们提前感受退休生活,逐渐适应,帮助他们制定好退休生活规划,通过交流规划引导大家自然过渡到退休生活。
2.成立临近退休人员俱乐部,对他们进行退休适应性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人生设计与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能力的再开发、健康和家庭问题、再就业的准备、退休金的使用和管理等。其目的是使即将退休的人员能够在在职期间从身心两个方面做好准备,以利于他们退休后积极地生活。
3.临近退休人员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应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关怀。包括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临退人员感到家庭的温暖;多倾听临退人员的心理感受,帮助临退人员做必要的心理疏导;多给临退人员退休生活一些积极、可行的建议,帮助临退人员找到退休生活的新追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晚报记者 谢臣仁
新闻推荐
糖画,就是以糖作画,既可观之,又能食之。这门传统手工艺据今有多年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几何时,老街古巷的一角,随处可见糖画小摊的情景。不过,现在卖糖画的手工艺人并不多了,技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