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伏阳升 “数九”唱响待春来
昨()日,农历十一月廿三,点分,冬至已至。当今天的升起,拿到这份报纸时,我们已度过了这一年中最漫长、最寒冷的一个夜晚。
冬至确立历史悠长,始自周代,是古人最早确定、也最为重视的节气。它是太阳距离北半球最远的日子,古人总结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至”是极致,既是阴寒到达极致,天最冷,也是阳气始至,冬至一过,白昼便越来越长,日头便越来越暖了。杜甫诗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从最寒冷的日子到春回大地,正好九九八十一天,皇家宫廷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九九图,在宜宾民间也有“数九歌”唱响城镇乡村:“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阴曲阳伸”,冬至前五天,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还在土中蜷缩身体;再五日,糜的角朝后生,视为“阴”,冬至阳气渐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最后五日,山泉也溶解流淌起来了。
昨晚,无论是自家厨房还是大小餐馆,热气腾腾的羊肉锅与滋补药膳汤氤氲出一城的暖意。今年冬至不寒,可以说严寒的日子还在后面,天地还将在接下来的小寒大寒节气中一派凛然,给予人们考验。但无论如何,请相信,蓓蕾与绿芽已在寒风中悄悄酝酿,春天离我们不远了。晚报记者 张新
冬至·习俗
炖冬数九过冬至
安神静体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直至明清。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而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炖冬补身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冬至当天,宜宾的大姓氏族宗祠会举办“蒸赏会”,祀祖追远,教育后代不要忘本,要记住祖先恩德。慢慢地,“蒸赏会”变成各家“炖冬至”,这也是一个讲究团圆的家庭聚会,大家围坐一桌,吃狗羊肉或猪蹄,搭配黄芪、当归、沙参、苡仁等滋补中药用慢火熬炖的药膳汤锅,以进补强身体。近些年宜宾人流行吃“羊肉汤”,以羊肉羊杂汤为锅底,另外可以自烫青菜、藕片、豆腐皮等等荤素菜肴。羊汤要熬得浓稠洁白,往往要过油的鲫鱼和爆炒的羊肉加羊骨等同熬数个小时。一碗下肚,只能鲜,不能膻,才是一锅好汤。羊肉汤的蘸料也分汤碟和干碟,最近两年流行用一块红豆腐舀一勺泡菜水做底料。夹一坨羊肉,蘸一下佐料,咸鲜爽口,不夺本味,硬是巴适。
九九消寒
在古代农耕社会,春播、夏管、秋收,唯有到了冬季,可以冬藏,有一段冬闲时光悠然度过。在不出门的日子里,文人雅士或写诗,或作画,创作“数九消寒图”,一株梅花,九九八十一个花瓣,每天用红笔涂染一瓣,等到整株梅花变红,春天也就来了。宜宾的学童们还会把学堂里先生双勾手书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拿回来,贴在墙上,每天蘸红墨水填一笔,到九九八十一天刚好填完,春暖花开的日子就会来到。
冬至·养生
冬至养生,吃住行注意啥
□ 王琳
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乃阳气开始逐渐旺盛之始。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值得庆祝。
早睡晚起 以应“冬藏”
冬令时节,外界气候寒冷,人体应顺应自然,晚上早睡,清晨不宜过早起床,尽量不让阳气外泄。冬至前后,建议要睡好子午觉,“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睡好“子午觉”,非但有助于一天之中阴阳之气的更替,更可帮助一年之中阳气的生长,以期下一年阳气充足、少生疾病。
饮食清淡 少咸增苦
冬至时天气寒冷,人们习惯进食温热食物驱除严寒。需要注意的饮食原则包括,不宜过度辛辣刺激、浓浊肥腻,应以清淡为主,以免消化不良,聚湿生痰。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此时人体内阳气开始生发,最易吸收外来营养;可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益智仁、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或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以助发阳气、利于封藏。
适当运动 调摄情志
冬至时节可进行适当运动,以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为最佳选择,达到动中求静、气定神闲的目的。精神调摄应以静养为主,要保持心境清静,神静少虑,既不过分地拘控,也不要放纵。做到豁达宽宏、精神畅达,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多从事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以宁神定志,以顺养初生的阳气。
冬至·读诗
读说冬至
□ 徐廷华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古时,这一天皇帝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馄饨等民间风俗。诚如《清嘉录》里引用一首拜冬诗所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古人在冬至这天对一年的回首往顾,也常有怀旧情结。南北朝诗人鲍照在《冬至》中云:“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雁。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通过日晷影移的变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来,同时描写了鹤负霜、雁带云、长河结冰的冬至景色,抒发了时节易逝,人生难免聚散离合的愁情思绪。
同样的情感,不只鲍照所有。杜甫写的一首《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称“至日”。白居易也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流露出:“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两位大诗人都在冬至这天动起了思乡之情。
冬至日也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清代夏仁虎写有《消寒图》诗,颇有意思。诗云:“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这首诗,描写了九字消寒图的制作和涂法。“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按繁体每字九画,计八十一画,每天涂一画,涂完这九个字,数九寒冬也就结束了。这就是“九字九九消寒图”。
据说这九个字曾被康熙皇帝引用过。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心境复杂的老皇帝于当年冬至日,在乾清宫铺了一张纸,每天来此写一笔就走,共写了九九八十一天,当“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写毕,春天来了,康熙宣告太子复位。可以说,这个冬至对康熙来说肯定是思虑重重,忧心忡忡,于所思所忧所烦所恼的种种纠结中度过的。
冬至,以它特有的方式,释放着它特有的韵味。吟着诗词过冬至,就像在饮一杯芳香浓郁的茶,清新隽永,回味悠长。
新闻推荐
晚报讯23-25日,为期三天的2016年翠屏区红星美凯龙杯水上趣味运动会在岷江新区华彩城水上乐园举行。此次比赛由翠屏区体育局主办,宜宾华泓置业有限公司协办,以“激情盛夏活力社区”为主题。来自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