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看来,又脏又破的旧书是“垃圾”,可是对于45岁的宜宾“聚雅轩”旧书店店主罗平来说,这些别人不要的旧书籍里藏着“宝贝”。
30多年来,罗平收藏了全国期刊创刊号600余本,宜宾本地书籍300多种,他把收藏的大量民间文史资料梳理为文字材料,撰写文史文章100余篇。近日,由罗平整理编写的《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文献资料与大家见面,它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述宜宾市翠屏区老城街道发展、变迁与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也是罗平多年来与旧书相伴,付出汗水与心血的结果。
■ 30余年来与旧书相伴
由于家中贫寒,早年的罗平靠摆摊设点买卖旧书维持生活,期间,他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看的书籍。2004年,罗平给这些旧书安了一个家,在宜宾城区水井街开设了“聚雅轩”旧书店。
“早年经营旧书,靠的是‘等’。”卖了30多年旧书的罗平说,自从自己会使用电脑后,根据“淘宝者”的兴趣爱好不同,“聚雅轩”旧书店当起网上文化中介,他经常在网上发布出售旧书、旧物件的消息,平时也从废品中搜集有用的物件和书籍,提供给大家。
只有20平方米的“聚雅轩”旧书店并不大,但它吸引了不少学生、文人、学者、收藏爱好者前来“淘宝”。对一些真正喜欢书的人,罗平也是不计价格“给点儿就拿走”。除了卖旧书,罗平也收藏旧书和旧物件,记者在“聚雅轩”旧书店看到,书店里还摆放着老式钟表、木匾、书画等。
“凡是我认为有文化含量、有益于研究历史的材料,我都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收藏起来。”罗平说,这些散落民间的物品虽然不是多么珍贵,却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佐证。
■ 3年为宜宾写下13万字文史资料
由于平时大量阅读书籍,罗平在文学与历史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就萌生了创作的念头。他发表过多篇原创文学作品,自撰创办《宜宾连环画收藏》小刊,并于2010年加入宜宾市作家协会和宜宾市翠屏书画院。
从2013年起,罗平开始接触宜宾历史,深挖细节,追本述源,着手整理宜宾街道历史变迁的点滴,编写《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
在13万余字的《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中,罗平以宜宾明代城墙为界,将街道分为内城、外城、城郊进行了详述,并配以老照片,介绍了街道年代走向、商业店铺、人文掌故、历史事件,对宜宾历史上的街道真实给予还原和追溯。
在整理编写过程中,罗平对有关街道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更正。“比如,咸熙街曾用名‘柳状元街’,民间说法认为明代这条街出了一名姓柳的状元。”罗平说,根据《国朝历科题名碑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文史资料,明统治276年间,全国共有状元89名,并无宜宾柳姓状元入榜,因此,“柳状元街”的由来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 将继续捡拾遗漏的文化珍宝
为了保证《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文史资料的真实、准确,罗平请教了宜宾不少文人、学者进行了详细审稿校对,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宜宾市翠屏区文化广电局还成立《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编委会,认真审阅《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内容,并印刷成册。
在原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主任、《宜宾城区街区图志》副主编李华蓉看来,《宜宾市翠屏区街道史话》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述宜宾市翠屏区老城街道发展、变迁与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有力地补充了宜宾城市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
“多方征集资料、八方采访健在的老宜宾街坊,都不是难事,但由于不会使用键盘输入法,只能用鼠标手写文字,然后逐字输入电脑文档,3年的时间里用坏了4个鼠标。”罗平坦言说,自己想做一位民间文化的摆渡者,虽然过程艰辛,自己还是将一如既往去捡拾那些遗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珍宝,记录好、保护好、传承好宜宾文化。
晚报记者 李莉娜 文/图
新闻推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名言流传千年,这种关爱由人及己,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深刻内涵。正如司汤达所说,“老来受尊重,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建设“颐养之城”的目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