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人杨怀远的肺在福建患者体内复苏,心脏在武汉患者胸腔跳动,其捐献器官至少救了7人
本报讯(记者 石小宏)这个清明节,对宜宾杨德龙一家来说非常沉痛:年仅39岁的弟弟杨怀远因车祸脑死亡。在悲痛之余,杨德龙一家人作出决定,捐献弟弟所有有用器官,让更多生命延续。
4月6日,在省人民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器官移植手术,杨怀远捐出的双肺,在来自江苏无锡人民医院的福建籍患者陈某体内恢复了呼吸。这是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的全省首例脑死亡供体双肺移植手术。
几乎同一时间,从武汉传来消息,杨怀远捐出的心脏也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完成移植手术。他捐出的肝、双肾和双角膜的移植手术,也在进行中。杨怀远捐出的器官,将为至少7位患者带来生命的转机。
3月24日下午,杨怀远因交通意外被送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由于伤势过重,11天的抢救仍未挽回他的生命。杨怀远一家决定把杨怀远的器官捐赠出来。
4月4日,省人民医院接收杨怀远和他的家人,一边组织20多位医生进行器官移植准备,另一方面等待器官移植患者配型。最终,杨怀远双肺的受体是无锡人民医院的一名患者,心脏受体则来自武汉,肝、双肾、两个角膜则将移植给四川的患者。“肺器官移植最好在12个小时以内。”这是一场生命的奔跑。为保证移植手术的最佳时间,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5日晚连夜带着病人坐飞机赶来四川。6日清晨5点,省人民医院肺器官移植团队和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团队合作,取出杨怀远的心脏和双肺。心脏一取出,立即送往武汉进行移植手术。同时,省人民医院手术室立即进行双肺移植手术。“患者目前很稳定,正在恢复中。”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对记者说。“弟弟很开朗,生前很喜欢帮别人忙,现在去世能帮助别人,他应该也会开心。”杨德龙说,“这个清明节,弟弟是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介绍,肺器官移植手术后,无锡市人民医院和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团队将共同护理患者,尽力帮助患者更快度过术后的排异期。
作为国际心肺移植学会会员的陈静瑜表示,对于很多晚期病人来说,器官移植是最好的医疗手段之一,在技术水平上我国已不存在问题,而最大的障碍还是供体太少。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器官捐赠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晓铃宜宾晚报记者张新4月9日上午,69岁的罗正瀚老人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宜宾翠屏区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他已来这里看了将近10年的书。工人文化宫副主任陈相羽介绍,很多退休老人到这里看书,“...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