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江芸涵钟振宇
“当人大代表这些年,每年都会建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从改革职称评定破冰,这次终于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学院生物技术与产业研究院院长魏琴很欣慰,“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魏琴在刚刚公布的“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中看到,四川省将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她所在的宜宾学院,也在今年开始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职称评定改革是重点。怎么改,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加大成果转化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两会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的话题再次引起代表委员关注,原因只有一个,只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最大程度释放科研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在新常态下为经济转型提供最大动力。
问题出在“价值导向”
“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在改,好改的都改了,下一步就该啃硬骨头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克俭认为,困扰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价值导向”问题。
无论是在高校还是科研单位,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多数停留在学术性的层面,而对成果的实用性、市场性不太看重。“高校教师的发展与职称息息相关,而评职称就看论文发表多少篇,虽然也会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应用作为参评指标,但都是软指标。”作为高级职称评委的魏琴感触更直接,正是重理论轻应用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机制,直接导致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睡大觉。
全国政协委员、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商华还发现,我们欠缺和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科技立项制度。由各学科专家决定课题立项,立项的过程往往不会深入企业、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明显滞后。”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说,科技成果完成人只有署名权、奖励获取权,没有成果处置权,这很难调动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今年,四川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同部、企、院、校协同共建共创,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今年重点支持和组建2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在张克俭看来,不管哪种产学研联盟,或者协同创新中心,能够真正把各方都紧密联结在一起,核心是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否则,还是院校在那里自娱自乐。”
谢商华认为,要强化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服务功能,加强科研院校与产业界的联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通过政府的协调统一,出台有关政策,鼓励从事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积极为企业界服务;企业可以给予一定报酬,打通产业界和科研院校相互交流的渠道。”
探索“企业下单高校做菜”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受访的代表委员表示,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布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介绍说,四川大学与企业、地方合作联合建立研发基金,研发的项目、方向直接对应企业、地方需求,“让企业下单,高校来做菜”的模式可以继续探索。“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向多是科研院校。以我们研究院为例,一年花费3亿元搞研发,除去政府支持的两千万,全部是企业自掏腰包。”全国人大代表、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历建议,要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新闻推荐
重温抗战历史本报讯(川报集团记者陈荞)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川报观察》客户端联合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川驼峰通航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记忆·重飞驼峰航线”活动...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