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鼓云帆 梦想远航□本报记者 唐波
对于攀枝花这块壤接川南滇北、地滨金沙雅砻两江的孤悬之所,人们并不陌生。微雕钢城、钒钛之都、二滩大坝使她的“大工业”基地形象举世注目,深入人心,乃至成为唯一的视觉符号。
如今,攀枝花则以“三个加快建设”,响亮提出:到2020年,把攀枝花市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功能突出,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服务普及,文化权益均等,文化产业壮大,文化影响广泛的区域文化高地。
华丽转身,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这里得天独厚”,外延竟然如此之广——大裂谷、红土地、移民城、阳光花城、长江第一城、苴却砚之乡、南丝绸之路、川滇边地民族风情……看点、亮点比比皆是,就连生硬的“大工业”,一换观念,就成了亲民的发现之旅:探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面对如此丰富、独特的文化元素,采访中,攀枝花文化人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文化自觉
——普惠均等掷地有声
文化的阳光,温暖,温馨。
11月13日15点,仁和公益电影放映队放映员陶洪、王世珍夫妇从中坝乡出门了。当天晚上,他们要为仁和区金江镇金江村的村民放两部坝坝电影,片子村民早已点好。
夫妻俩长期从事放电影工作。2009年被聘为电影放映员,一年要负责50个村的电影放映工作。“这几年,放映场数年年都在增加,今年要放700场。”
文化自觉,当一个城市的文化梦与城市的文化选择交融时,会迸发什么样的激情。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坚持软实力与硬投入兼容并进,各级文化部门全面落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攀枝花共在农村、社区、学校放映公益电影5500场。早在2010年底,便建成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52个村文体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到村。
去年,攀枝花建成9个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9个社区书屋。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攀枝花推出“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并入选文化部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之一。城市应急广播一期工程,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誉为“攀枝花模式”。
文化自信
——七彩文艺扮靓城乡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34年前,杨斌从宜宾艺校学生成为攀枝花市歌舞团演员。自从为《得天独厚攀枝花》作曲后,他已创作40来首描写攀枝花的歌曲。
杨斌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了解攀枝花,认识攀枝花,爱上攀枝花。
杨斌除坚持创作,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上。他认为,一个人歌唱,不如大家和声。
有人说杨斌写攀枝花太多溢美,他却只是笑笑:“谁不说咱家乡美呢?”
他的执着来自于自己的信念,他认为,攀枝花并不是文化荒漠,只是缺少耕耘的人。
像杨斌这样的人在攀枝花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姿态、行为,推动攀枝花文化氛围的形成。攀枝花市民讲坛、广场大家唱大家跳、金沙放歌比赛……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他们的推动下,攀枝花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小品《明年夏天去看海》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比赛4个一等奖;油画《雪域之路》获得首届四川文华美术奖作品展二等奖;《傈僳欢歌》获得四川省首届群众广场舞大赛银奖和组织奖;长篇小说《一个说纳西话的人》获第五届四川民族文学奖……
文艺创作如火如荼,文化品牌也如雨后春笋。2013年,全年举办“攀枝花讲坛”52场,举办广场“大家唱”250场、“大家跳”240场,举办了第三届全民读书月和第四届“金沙放歌”活动,开展文艺演出109场等等。
文化自强
——文化产业渐行渐壮
2013年冬季的一天,54岁的罗伟先放下手中的刻刀,长长地舒了口气。3年了,“千砚工程”的最后一方苴却砚在他的手下完成。
工厂的大门处,是父亲罗敬如先生的半身雕像,作为攀枝花苴却砚文化的元老,父亲的心愿是把攀枝花苴却砚产业化,这一心愿在罗伟先手中实现。
“千砚工程”是政府主导的一种商业运作、文化推广的模式,这一千方苴却砚,更多的是向外面介绍推广苴却砚。罗伟先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的都是最好的石材,用的都是最好的刻师,并亲自主持操刀。
当这一天真的来到时,他感到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但值得告慰父亲的是,在攀枝花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苴却砚文化产业园、苴却砚文化艺术城、苴却砚特色小镇等赫然在目。
2013年,攀枝花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29亿元,产业增加值14.4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95%。
建设文化高地,不是一座城市的最终目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最终梦想。
——攀枝花打造区域文化高地记
阳光欢歌。(唐骏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胡晓莉记者刘鲲)近日,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专家组一行16人,莅攀对宜攀(宜宾至攀枝花)沿江高速公路初步设计规划的线路进行了现场踏勘。据了解,作为川滇沿金沙江经济走廊运...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