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杜琳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的途径和方式
(一)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3.模拟“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有些问题不能真切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教师可通过创造性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
(二)创设应用性情境,验证生活中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的确,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他才会去学;只有学生愿意学,学习才会有效果。而生活就是知识的海洋,从生活中发现、理解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上教师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设实践性情境,拓展学生数学视野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数学”教学观,增强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主要原则
(一)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有效结合的原则。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
(二)创设内容与呈现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取什么样的情境作为学习内容,如何呈现学习内容,是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重点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三)实践迁移原则。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四)开放性原则。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能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广阔。
三、体会与认识
(一)“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价值取向应成为教学理念的基点
在教学中,如果将静态数学知识生活化、动态化处理,仅仅追寻知识的趣味化达到学生参与到探究问题中来是不够的。解决问题的大致模式是“生活问题情境引入———对问题进行探讨———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节中,引入的“生活”与应用的“生活”可能是类似的或是同一层面的,但学生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学生的数学思考应是提升的,至少在解决策略上应该有明显的提高。比如,由原来没有策略到有策略,从一种策略到多种策略,从多种策略到策略的优化等都应成为我们的教学价值把握的方向,否则,学生仅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没有真正从建构的角度将自己的数学思考或他人的数学知识吸收予以整理和内化,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从“发展中的学习个体”角度来评述,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说是成功的。
(二)“生活数学化”中“生活”理应是学生视野下关注的尤物
当学生得以数学建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生活数学化拓展。此时的“生活”素材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材料。如果不然,至少在情感领域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打折扣。因此,此时的“生活”素材,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行提出,自行解决。当然,为了追求这种境界,光靠课前的猜测可能是远远无法达到的,我们必须借助调查、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前测,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才能从容地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达到教学自如化的艺术境地。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战略部署,今年,市科技局在市级科研经费中安排256万元,用于支持全市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酿造精深加工、豆制品精深加工、茶叶种植及精深加工...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