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朝伦
“一二三四……”伴随着一阵优美的旋律,小学生们摆手伸臂做体操。不过,这不是普通的广播体操,而是宜宾市翠屏区忠孝街小学自创的“交警操”,整套体操融入了交警指挥交通的全部标准手势。依照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宜宾市翠屏区部分学校自创体操,循环训练形成好习惯,并用于日常生活实践,大大提高了法制教育的成效。
“操”“练”结合 养成好习惯
4月10日下午4:30,是忠孝街小学学生课余活动时间。大操场上,700多名学生列队站立,做体操,随着音乐,这些学生时而前伸臂,时而左伸臂,另一只手配合示意。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做的是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
2010年,该校被宜宾市交警支队授予少年交通警察学校,学生们身着交警校服上课、锻炼身体,已成独特的风景。平常,他们在课间操时间,会做全国统一的“七彩阳光”少儿操;下午课外活动,全校1400多名学生,分成两批,每批隔天做一次“交警操”。“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不能坐而论道,还要有真实体验。”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副局长曾祥立告诉记者,翠屏区部分中小学自编法制教育体操,很管用,比如旧州小学编排的消防知识体操,把如何防火灾、火灾后怎样逃生等,通过体操教给学生;菜坝中心校编排安全操,把防溺水、防交通安全事故、地震应急逃生等内容融进体操。2013年,全区组织体育老师培训“安全操”,如今区内各个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安全操”。
每月各学校都要针对本校所在区域实际情况,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进行实践。忠孝街小学每月要组织一批学生,在交警的指导下,到附近人民路等交通主干道值勤。武庙街小学每月请辖区东城关派出所的负责人到校,联系近时间的治安热点,给学生做安全教育。
小手牵大手 影响身边人
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孩子去影响家长,影响身边的人,宜宾市翠屏区学校的法制教育还通过学生,将效应传递到全社会。“有次我带儿子上补习班,因为快迟到了,过马路时我拉着儿子的手准备冲红灯。儿子使劲拉住我,指着红灯说:危险,学校教了的,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不是合格公民。”说这话的,是忠孝街小学6年级4班学生蔡林哲的家长曾平。她说:“儿子的话时时提醒我,一定要遵纪守法,给孩子做表率。”
4月10日下午5:30,正是接孩子放学的高峰期,在武庙街小学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家围着记者说起孩子的“管事”。“我不走人行天桥,去跨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娃娃不准”“我开车向车窗外丢东西,娃娃不依”“带娃娃出去吃饭,没吃完的她要打包带回家,说是‘光盘\’行动要节约”有家长开玩笑说:“现在都是娃娃管家长,不是家长管娃娃哦。”
在记者采访的许多学生看来,遵纪守法的事,他们不但要管家长,还要管其他人。忠孝街小学6年级3班的郑文豪说,看到有人在街上扔了纸屑,他会善意提醒,并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忠孝街小学5年级2班的罗莉说,平时表弟表妹一起上街,不守交通规则,她要制止。
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局长黄耀学告诉记者,通过近年持续不懈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孩子们的法制意识大大增强,并影响到身边的家长、亲友,这些年宜宾市翠屏区交通违法、社会治安都有明显好转。
(本栏目由四川省教育厅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办)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熊筱伟4月23日,泸州市江阳区枇杷沟棚户区,一栋栋破旧瓦房层层叠叠遍布山坡,就像密密的蜂巢。眼前景象,让参加全省加快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现场会(川南片区)的代表感叹:“要说棚改,这儿真的是...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