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新闻 南溪新闻 宜宾县新闻 江安新闻 长宁新闻 高县新闻 筠连新闻 珙县新闻 兴文新闻 屏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宜宾新闻 > 正文

忽如一夜微风来使用微信聊天查账单玩游戏购物在朋友圈

来源:四川日报 2014-01-03 14:13   https://www.yybnet.net/

忽如一夜“微”风来。使用微信聊天、查账单、玩游戏、购物,在朋友圈上分享旅游见闻……微信,这个诞生不过三年的软件,已成为中国手机用户日常应用最多的软件之一。

新华社记者王婧嫱张铖摄

2013,一个个孤独的人聚成圈

微信的开机画面是一个星球和一个孤独的人,当一个个孤独的人聚成圈儿,会发生什么呢?

3年前,微信还是一个只能文字聊天的迷你版QQ,如今,已经成为一款包含文字、语音、视频三种聊天方式和朋友圈、小游戏、甚至支付功能的综合软件,在全球拥有超过6亿用户。

朋友圈,一点点拉近与朋友、亲友的距离;“打飞机”、“天天爱消除”等小游戏,让大家陷入一场网络排名的狂欢;微信销售,更是将这款软件的社交功能发挥到极致。手指闲不住了,就翻翻微信,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爱聊天 从语音到视频

“闺女,生日快乐!”2013年12月23日,在成都一所学校当老师的杨巍在微信上收到一条父亲发来的语音信息,父亲浓重的河南口音,让她觉得好温暖。

从小在河南长大的杨巍,只身一人来到成都上大学,毕业后留了下来。以前,她和父母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是电话。2011年,她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2.0版本,其语音聊天功能,让她成了微信的忠实用户。暑假回家,她给父母的手机也安装了微信。“两人刚开始特别兴奋,一说话就掏手机。”杨巍回忆说,看着妈妈在厨房掏出手机叫爸爸到楼下超市买包盐,爸爸居然还一本正经地回了一句“好,马上去”,她当时差点没笑岔气。

上海财经大学的江洋在手机上安装上微信4.2版本,由于这款增加了视频聊天功能,这也成了他父母隔空监督他学习生活的工具。2013年12月27日晚,刚刚参加完期末考试的江洋回到寝室,掏出手机和父母在微信上语音聊天。突然,妈妈让他拿着手机绕寝室一周,隔空检查起寝室卫生来。“自从微信可以视频聊天,我妈经常搞这种突然袭击。”江洋说。

自2013年2月微信发布4.5版本后,“微信群”渐渐成了手机中最活跃的聊天群,因为这个版本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

“下课有没有人要去吃饭的?”“我去。”“我也去。”“捎上我。”在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三学生张家源的微信上,一到午饭时间,同学群就格外热闹。“现在几乎所有同学手机上都有微信,有事儿在群上吼一声,马上就有人响应。”张家源说。

而对一个人离家在外上学的他来说,三叔发起的家人群则是一个温暖的平台。“没事儿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在微信里聊聊天,感觉像是还在家里。”

爱分享 朋友圈里趣事多

与微博相比,微信朋友圈里的好友大都是熟人,在朋友圈晒幸福,成了网友们热衷的事:发几张美食图片,或者孩子的萌态;分享一篇美文,或者一段搞笑视频……朋友留个言或点个赞,分享和奇遇就在这些简单的小动作中。

姚敏是成都一家国有企业职工,也是个地道的“吃货”,她经常在朋友圈里发布各种美食。“今天发现一家烤兔,外焦里嫩,太好吃了。”文字下方,一张烤兔腿的照片引得人口水直流。照片下面,还跟着一大串评论。“这家店在哪儿啊?”“烤兔多少钱一只?”“有没有兔脑壳?”30多条评论让人感觉像是闯进了“吃货”大本营。

除了日常生活,姚敏还特别喜欢晒自己在各种微信小游戏上的成果。打飞机、天天爱消除、节奏大师,姚敏无一不精。因为玩微信小游戏,她还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初中同桌。“打飞机的时候,有个朋友老是问我要一颗心,送完以后去看她的朋友圈,发现她居然是我好久没联系的初中同学。”

爱网购 朋友圈变生意圈

一轩是个爱美的宜宾姑娘,一直很喜欢在网上淘各种衣服。她曾开过淘宝店,2013年5月开始转战微信,做起朋友圈的生意。“一开始在微信上看到有朋友发各种韩版小饰品,底下留言非常多,好多人在买。”当过淘宝店主的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卖东西的好路子。“朋友圈里都是熟人,只要有好东西,就不怕没人买。”

一轩决定从各种韩版小饰品开始做起。她用手机把饰品拍照后发到朋友圈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现在,她卖的东西还包括各种围巾、鞋帽、服装等。和以往开淘宝店时一次进一大堆衣服不同,微信上,她可以先在网上淘货,把图片发到朋友圈里,等有朋友想买了再进货,“这样不用担心进了东西卖不出去。”一轩透露,2013年12月,她在微信上的单月营业额超过1万元。

由于顾客都是熟人,她有时还会亲自送货上门,“这也是个拜访朋友,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微信朋友圈的商业价值,兜售的东西也琳琅满目。然而专家表示,微信平台的交易建立在熟人间的信任基础上,一旦卖方货品有问题,或者买方爽约,都存在消费维权无源追溯的问题,买卖双方都存在风险。

碎片不碎,在差异中凝聚共识

微信、微博、微电影……网络似乎正引领人们朝着微小化大步迈进,“碎片化”随网络一起嵌入人们的生活,将带来哪些变化?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操慧看来有两点:打开更开阔的信息渠道和凝聚更深的文化共识。

操慧认为,“网络技术、数码产品的推广让每个人都成了传播主体,大家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表达自身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碎片化\’就是这种意愿的表现。”操慧认为,“碎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众声喧哗”,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表达、随时传播、随时分享;同时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主体那里获取更多信息。“虽然只是坐在电脑前或者拿着手机,但我们的眼界比过去开阔很多。”

不过,“碎片化”也带来不少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的模糊。我们在微博、微信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获得他人的互动和承认,但这是以让渡部分隐私为代价的。这很可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泄露原本不愿意泄露的个人信息。”操慧说。

另一个问题是虚假信息的传播。“碎片化”往往与浅阅读捆绑在一起,读者很可能只注意到最吸引眼球的内容,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真相。

操慧说,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我们发明了实名认证;为了发布权威信息,我们有了官方微博。网络传播工具本身也在不断克服这些问题。而这些创意的来源,正是碎片化的表达。

虽然从表面上看,“碎片化”正朝着越来越碎的方向发展,但操慧认为,这种“碎”只是表达上的不同,它最终一定会凝聚成一种价值共识。“我们看微信、微博,或者逛贴吧,经常会发现网友们对各种正能量的事情集体点赞,这其实就表达出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操慧看来,更广阔的表达平台让不同观点有机会直接交锋,这种差异化的表达代表着一种生机和力量,最终会凝聚成更深的文化共识。

2013年,网络无“微”不至。微信、微博、微视、微电影、微小说、微漫画等裹挟而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微”“秒”的变化:生活节奏更加“短、平、快”,人们表达自身的意愿也越来越强,一个个孤独的人聚成圈儿……

这一年,微信在全球拥有6亿用户,各种微博账号在全国超过13亿个,微电影拍摄投资超过12亿……各种“微”不断更新换代,小“微”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让我们的“微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140

字,晒出2013心情

“回看,为了更好地前行。这一年,你有哪些喜怒哀乐值得分享?又有哪些人和事让你难忘?”2013年末,“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名为“我的2013”的微话题,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参与人数超过4亿次。在这个只有140字的微平台上,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一起晒出了自己的2013年。

网友“卢卢相片生活”晒出了自己全年的旅行照片,从阳光灿烂的北京到一片金黄的加州沙漠,从凤凰古城到内蒙古草原……20张景色各异的照片,每一张上都有一个女孩举着相机高高跃起。“到处瞎蹿的疯丫头。”她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自己精彩的一年。

更多网友道出年末的总结。“懂得了要珍惜身边的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住处,有一点小积蓄,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我爱的爱我的人陪伴在身边,有在老家等我回家的双亲。我的2013,我很满足,也很幸福。”网友“山小妖爱蘑菇”的2013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还有网友对2013正能量来了个年度大盘点。“这一年,沈阳大爷一句‘我有医保\’,为撞倒自己的小伙解围;这一年,银川全城倾力奔走,为4岁女童‘寻耳\’;这一年,历经24年等待,中国恒大勇夺亚洲足球冠军……2013,有光也有爱!”

作为微话题的发起人,“央视新闻”还在话题首页制作了一张年度新闻时间表,盘点从2013年1月1日到12月19日的100条热点新闻:光盘行动、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两会召开、芦山地震、开门办春晚……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2013。

微电影,你也可以玩

2013年12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大三学生曹育维和张家源坐在一台笔记本电脑前,忙着给他们拍摄的微电影《工业记忆》添加最后10分钟的字幕。从进大学到现在,这两位尚未出师的90后“导演”已经拍摄过10多部微电影。

2010年,一部在网络上迅速流传的《老男孩》让很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也让“微电影”这一概念家喻户晓。仅2013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上,参与奖项角逐的微电影就有1000余部。微电影,不仅在一点点嵌入我们的手机,更在一点点嵌入我们的生活。

“微”表达 让电影更加平民化

《工业记忆》是曹育维和同学们的课程作业,讲述4位国营红光电子管厂老工人的生活经历,也记录下新中国成立之初热火朝天的工厂生活。4位老工人中,有一位就是曹育维的外公。

“我从小跟着外公在工厂里长大,工厂被改建成东郊记忆后,我一直想拍一部片子,记录外公的一生,也记录我小时候对工厂的记忆。”2013年10月,为了完成课程作业,曹育维和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微剧组”。不要专业演员、没有专业设备、也不用大笔投资,几个90后带着几部单反相机直接走进曹育维从小长大的职工生活区,敲开一位老工人的家门。86岁的老人在镜头前讲起当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工人们埋头钻研新技术,生产出国内第一根自主黑白显像管的激情岁月,工人们像一家人一样一起生活的场景,甚至自己当初的恋爱故事……

2个月后,这部微电影正式完成。“总共花费不到1000元。”曹育维说,设备用的是自己的相机和电脑,钱主要花在交通和吃饭上。

微时长、微投资、微周期,每个人都可以是导演、编剧、监制或者摄像,微电影让电影拍摄越来越大众化,像《工业记忆》这样的微电影每天都在诞生。

早在微电影刚刚开始流行的2011年,就有超过2000部微电影面世。如今,网友们对微电影的热情越来越高,优酷、56等多家视频网站都已开设单独的微电影制作部门,网络上微电影数量更是多到难以统计。如果在百度视频中输入“微电影”3个字,将会搜出超过7700部作品。

“微”接收“碎片化”带来传播力

在2013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上,有媒体报道称,2013年,中国在线观看视频人数达4.8亿。国内知名的视频内容营销公司芭乐网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2013年上半年,用于投拍微电影及网络剧的金额高达12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广告投资。

余昕在成都一家外企工作。自从2010年看过《老男孩》以后,她将“11度青春系列”的微电影看了个遍,从此爱上微电影。“一部微电影就十几二十分钟,地铁上就能看完,不至于到了公司还老想着。”余昕说,最关键的是现在的微电影情节、画面不比电影院里的大片差多少。

余昕的同事王瀚淼的手机上,安装了一款名为“微电影”的软件,上面除了可以搜索下载微电影,还会每天推荐一部,“文字、图片、评分,大电影有的它都有,而且没那么耗流量。”

这些微电影,其实往往本身就是一则广告。王瀚淼点开一部叫《幸福家味道》的微电影,分为创业篇、运动员篇、北漂篇3部分,讲述3位年轻人在经历艰辛与迷茫后重新领悟家的真谛的感人故事。其中运动员篇,由跆拳道奥运冠军吴静钰根据亲身经历本色出演,在优酷上播放超过400万次。“这其实是中粮集团的一部广告,但整部片子不讲企业,只讲家人,感动了很多人。”王瀚淼说,像这样用微电影来讲述企业文化和精神,成本低,也很容易被大众接受,“比植入广告好看多了”。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程文雯

新闻推荐

杜绝“冷硬横推”在执法办案中转作风

全省政法系统整治薄弱环节,推动作风改进常态化——□本报记者庞莹王玉姗“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讨回辛苦钱啊!”近日,200多名农民工从宜宾市临港经济开发区沙坪街道法律援助工...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忽如一夜微风来使用微信聊天查账单玩游戏购物在朋友圈)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