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主讲人抛出的两组数字,引来台下共鸣: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746亿元,居全国前8强,可说到每亩林地产出,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
林业产业如何才能筋骨强壮?这个话题成为当天与会代表们的最热门话题。
□赵若言 本报记者 熊筱伟
路径一:
因地制宜选准“主业”
同样栽植速丰林,在南部县,每株能产木材0.4到0.6立方米,而川北部分地区出材量还不及此一半,这是为何?“和农业一样,林子也要挑环境。”南部县林业局局长马锡果介绍,南部县光热充足,又有嘉陵江、西河、宝马河流经,沿河地段土壤水分、养分含量高,适宜速丰林木生长。当地林业产业基地5年翻了3倍,正得益于此。
“不顾及自然、市场具体情况,政府盲目上马项目,是一些地区林业产业‘走麦城\’的重要原因。”省林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直言,在人造板等领域,四川省仍存在追逐热点、产能过剩的情况。
突出地方优势找准“主业”,成为与会者的共识。会上确立了“因地制宜”原则——依照盆中平原丘陵、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区、川西高山高原实行分区布局,依照地方特色,重点发展木竹、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苗木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
路径二:
开发林地立体价值
宜宾代表在会上道出自家林地的“含金量”:以竹林套种竹荪,每亩竹林年收入1.2万元以上。话音一出,台下一阵骚动——单单种竹子,每亩收入不足千元。
在宜宾代表看来,这很正常。“林地的价值,并不只有木材。”宜宾市副市长李敏介绍,林下空间、林地环境都可供开发。具体怎么用?当地在实践中总结出林菌、林苗、林禽、林药、林菜、森林旅游六大林地高效综合利用模式。
宜宾的经验,要在全省推广。会上提出,提升林地综合效益,要从4方面入手:在交通方便、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到2015年,使其规模达到350万亩;合理发展林下养殖,到2015年,林下畜禽出栏数突破9000万头(只);适度发展林下菌类药材、蔬菜、松子等野生产品采集;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路径三:
“两端”入手强化科技支撑
“靠天吃饭”的林业产业,如何与科技有机结合?
广元市种核桃的故事,吸引了代表们的注意力。当地将科技元素,融入核桃“研究所”和“泥巴地”两端:组织林业科研院所,培育出硕星、夏旱、沙河等高产核桃良种,同时发动林业部门下基层,大批培训林农,保证“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坚持技术创新与推广,正是强化科技支撑的道路。四川省将以林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扎实开展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推动林业科技进村入户,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举办培训班、专家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对林农、业主和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实用技能培训。
新闻推荐
同济中学开始选址,同济医院即将开建,北影产业园项目签约……本报讯(苏军周子棋记者钟晓晴)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西博会上,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刚刚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总投资20亿元的西南影视文化创意...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