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节上大放异彩的传承人,近日却大倒苦水——
非遗节期间,传承人们被围得团团转,主动上门拜师学艺的不少。第四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已三个月,非遗传承人还如先前那般热闹和受人追捧吗?他们收到徒弟没有?他们的绝活是否有了“接班人”?日前,记者采访了省内的多位非遗传承人,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本报记者 庞峰伟
竹艺:当时天太热没来学
何素梅是宜宾江安竹簧工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非遗节期间,他和同为省级传承人的父亲何华一向观众展示了9天竹艺。“当时看的人很多,还有十几个当面说想跟我学竹艺,后来联系过我的只有两个人。”
江安竹簧工艺兴盛于明朝正德年间,保留了书画的笔墨神韵,又内涵了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术。为了传承这门技艺,何素梅和父亲在继承前辈工艺的基础上创新进取,收授徒弟,传承竹工艺技艺。非遗节期间想拜师学艺的,她都很热心地答应了:“有两个拜师者想凉快些再过来学。”
车灯:无人登门拜师
非遗节首日展演中,融合了泸州油纸伞、四川莲宵、车灯等非遗元素的《婚嫁》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长久喝彩。节目导演之一、四川车灯传承人夏曼云备受追捧,很多感兴趣的年轻人现场向她表示想要拜师学艺。“我当然乐意多收几个徒弟,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登门学习的,也许是因为放暑假的缘故吧。”
夏曼云的心愿很简单:“能有一个像样的徒弟把它传承下去。”这些年,一时兴起的“学习者”夏曼云见了不少,她也先后正式收了11个徒弟,但“学了一段时间后都放弃了”。四川车灯对唱、念、打、演、写等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没个几年功夫,根本学不来。
高抬戏:无人问津收徒难
2009年,绵阳江油市的邓均朝成为青林口高抬戏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青林口高抬戏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绘画、戏曲、杂技等于一体,表演时需要20人左右参与。邓均朝告诉记者,由于表演者众、有一定危险等原因,他和队伍表演的高抬戏,一年只能露面四五次。
非遗节期间,邓均朝去过一趟非遗博览园,短短的大半天时间里,他跟不少传承人做了交流,还带回了光盘等资料。但让他遗憾的是,因为没有表演,也就没能趁这个机会收个徒弟。传承这门技艺,邓均朝一直尽心尽力:“教了几个徒弟,农闲和有表演时就边实践边讲解。”遗憾的是,几个徒弟还欠缺历练,每个人都只学会化妆、绑扎、绘画、纸塑、表演等技艺中的一项。
回应
出台条例规范传承
省非遗处处长林彤告诉记者,四川省各地各级传承人每年都要履行传承职责。成都等地还签订了传承协议,年底需上交总结报告和明年传承计划。目前,围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已经展开,专家组将深入到四川省非遗资源丰富的市州,考察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难处,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手记
非遗,不能几家独绽放
非遗传承人,招个徒弟咋就这么难?事实上,政府相关部门对传承人的扶持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很多传承人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像何素梅等3位传承人,他们面临的主要是拜师者众、但坚持者少的局面,而采访中,也有其他传承人掰着指头数原因:非遗项目赚不到钱,传承资金不足,年轻人看不起,露面机会少……某位传承人告诉记者,省内数百的非遗项目中,能经常“露脸”的只有那么几十个,相关部门更喜欢传承得好、能“装门面”的非遗,他们只能忍受冷清的现状。久而久之,知道这项非遗的人就更少了,想招个徒弟也就更难了。
如何在新时代新观念中传承非遗,将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元素的非遗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正考验着传承人和相关部门的智慧。
新闻推荐
川酒,在白酒行业中,拥有“三分天下取其一”的地位,拥有4000多年的酿酒历史,四川6个中国名酒相继在2006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白酒企业总数的一半。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选出...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