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蛇年春节期间,长期坚持野外考察的成都资深蛇类爱好者侯勉在微博上热切地说:“希望有更多的新蛇种的论文被科学家们发表出来,让我的蛇年更充实和圆满。”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2年底,四川省已知蛇类3科36属66种。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蛇类新发现共计15个新种和一个新亚种,其中,在四川发现并命名的有4个新蛇种,它们是若尔盖锦蛇、四川温泉蛇、四川华蝮和刘氏白环蛇。今年一些专家还可能发表新的确定报告。它们的“出现”,不仅为四川增添了物种数量,还为动物研究、生态保护提供了突破性经验。蛇年伊始,赵尔宓,四川爬行动物专家刘少英、郭鹏、丁利等向记者讲述了它们的发现故事。
□本报记者 黄里
四川温泉蛇:
在美洲有“亲戚”
上世纪70年代,在西藏羊八井,科学家们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人们在温泉里泡澡,蛇也在温泉里游弋。当地百姓称之为神蛇,是不可侵犯的。这种蛇就是温泉蛇,它们生活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地区,夏天在溪流间生存,冬天则在有温泉的地区聚集。我国两栖爬行动物权威专家赵尔宓通过研究得出判断:“温泉蛇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可能也是目前世界上生活地区海拔最高的蛇种。”
2004年,四川省林科院专家刘少英等在四川理塘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温泉旁的蛇,虽然这里相对海拔较低,但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它们就是“西藏温泉蛇”。“单属单种”的温泉蛇为什么会在海拔较低的理塘出现?为了找到原因,专家们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这些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在理塘的温泉蛇在遗传上与“西藏温泉蛇”有很大差异,有明显的不同种群特征,于是,一种新的温泉蛇在四川被发现,并以四川命名。
2008年,研究者们在比对相关资料时发现,四川温泉蛇与一种生活在美洲的“异齿蛇”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的分化与青藏高原隆升无关。
这两个种类究竟怎么分化的?又是怎么起源的?“只能等到在更多的地点采集到更多的温泉蛇后,甚至采集更多的新大陆异齿蛇亚科的蛇类后,才可能做更多的分析和研究。”赵尔宓的学生、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丁利说。
丁利进一步解释说:“温泉蛇是一个古老的蛇种,由于还没有相关的化石发现,目前还不能判断这个蛇种的进化路线。它们共同的祖先生活在哪里?是在低海拔的理塘,还是更高海拔的羊八井?它们在美洲的‘亲戚\’是如何去到新大陆的?这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科学发现来印证。温泉蛇的相关比较研究,也许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新的佐证。”
四川华蝮:
“竹叶青”猜想
一种身体如竹叶般青绿的蛇被称为“竹叶青”,在中国南方地区它们有一个近乎一致的名称“福建竹叶青蛇”。不过,在四川合江县,当地人对看上去形态几乎一样的“竹叶青”却有两种叫法,一种称为“金线烙铁头蛇”,一种称为“槽头青”。
2003年起,为了做整个中国的福建竹叶青的蝮亚科蛇类研究,宜宾学院专家郭鹏在合江县进行了野外采样,先后在同一个地点采集到一些标本蛇,统一作为“福建竹叶青蛇”来研究。但随后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来自合江的“竹叶青”与“福建竹叶青蛇”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在专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分子系统研究和形态比较,2011年在采样实验中,样本中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遗传基因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研究后,郭鹏发现这是一个未曾描述的新种、新属,与福建竹叶青蛇在形态和遗传上差异较明显,将其命名为四川华蝮。“它们实在是长得太像了,如果不是分子生物技术,很难找准它们的差别。”
郭鹏的研究结果,打开了认识物种的新思路。侯勉说:“在一群相似的蛇群中,隐藏着不同的物种,如果不发现它们的区别,小心保护它们的多样性,可能有些物种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就消失了。”
对于今后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丁利表示:“将来建设保护区,可能会很小,甚至可能就是一个社区的花园,就是一种蛇类的保护区。”
若尔盖锦蛇:
全球锦蛇的祖先?
2007年,生活在川西高原若尔盖的当地人给专家们提供了一条已死亡的蛇体。据当地人讲,这条蛇也生活在温泉附近。它会是一种新的“温泉蛇”吗?因为样本不完整,当时还下不了结论。
2010年夏天,丁利在若尔盖一个山谷溪流边找到了它们。凭研究经验,丁利认定是锦蛇属中的一种。经过分子生物研究,这种锦蛇中生活地区海拔最高的蛇最终被确定了新身份——若尔盖锦蛇。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种蛇生活在极端恶劣环境中,是锦蛇属中最古老的一支,可能是全球锦蛇的祖先。
2000万年以来,锦蛇属及它们的祖先,生活在靠近溪流、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与人类为邻,也是很早被人类认识的蛇属。早在240年前就已经被外国科学工作者观察和研究,最近的锦蛇属新种是双斑锦蛇,研究报告发表于1925年,也是由外国人发现并命名。去年秋季,丁利等在第三期《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正式发表报告,在四川若尔盖发现最古老锦蛇,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来命名的锦蛇。
若尔盖锦蛇是一种非常好看的蛇。上世纪70年代,在若尔盖地区就有发现,不过因为当时的认识水平不高,这种生活在3000米高原上的蛇,被归入了白条锦蛇。
若尔盖锦蛇被认为是最早从锦蛇属共同祖先中分出的一支,显示出横断山脉可能是锦蛇属的发源地。此后千百年,它们的后裔向西扩散到欧洲、向东到了美洲。而若尔盖锦蛇一直生活在它们的故乡。
刘氏白环蛇:
为纪念老院士而得名
201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珂等在西华师范大学整理标本时,从上世纪80年代采样的蛇标本中发现了新的形态和遗传特征,经过科学分析,两条原来归属“双全白环蛇”的标本被确认为新种——岷山白环蛇。
岷山白环蛇拥有金黄和棕黑等距交替的环纹,这个外形是在岷山隆起的过程中演变而成。2010年,恰逢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奠基人刘承钊院士110周年诞辰,大家又给这个新蛇种起名刘氏白环蛇,它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包含甘肃南部、陕西、湖北和河南,以及四川的邛崃山系。
中国蛇类名录尚待出版
中国有蛇类220多种,发现新种实属难得。“中国蛇类名录”还没有正式出版,上一次系统整理是2000年由赵尔宓院士完成,2006年他又做了部分修订。2010年专家们又做了一些整理和增订。
目前,我国国产原生蛇类资源调查、影像记录和生态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已有影像记录、能达到现代专业标准的蛇种占已知的40%左右。更多的物种没有野外生态过程的细节观察和记录,饲养和繁育技术还需要学习,尽可能地收集指标动物的基因库,是保护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在蛇类咬伤防治方面,毒蛇血清制备和调配中常常缺货,迫切需要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蛇的研究也能为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和艺术创作提供原生故事。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高原、秦岭南坡、川南、攀枝花热带以及广大的平原区系,还应该有大量的蛇类等待科学家们去寻根溯源。
新闻推荐
——“创新驱动财富力量”三人谈3月20日启幕的第十二届(2012)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在群众、专家、行业、企业家等的推荐中,“责任”、“发展”、“创新”等成为...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