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加强攀枝花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申报推荐、专家评审、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面向社会公示,市委、市政府批准确定了46名第五批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6名第七批攀枝花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现将他们主要业绩分批宣传,望全市各级各类人才以他们为榜样,争当创新创业创优先锋。
王景辉,男,1964年7月生,大学,攀枝花攀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5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总包工程管理工作。在攀钢100米钢轨精整线设计中,将工艺流程与总图位置优化考虑,实现了不停产改造,其主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100米钢轨生产国之一,仅不停产改造所创效益就达亿元以上。在直缝焊管生产线设计中,宝钢集团¢610机组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大直径成型机组引进的历史,其产品规格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专有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项,专利13项。
田从学,男,1973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攀枝花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承担攀枝花学院化工类课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和科研等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研完成1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主持市级项目1项,主研完成1项,主持完成攀钢博士后项目1项,硫酸法钛白水解工艺的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在线灰点判定装置应用效果良好;同时所制掺杂多孔二氧化钛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特性和应用性能。组建了钛白深度开发利用团队,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13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EI收录15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2项,目前正申请2项国际发明专利。是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刘勇,男,1972年9月生,大学,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热轧板厂高级工程师、板带热轧首席工程师。先后承担“P510L-B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开发”“低屈强比焊瓶钢HP295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热轧钛带生产工艺技术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同时研究解决了热轧生产过程中“粗、精轧轧制过程扣翘头”“无取向电工钢轧制稳定性”“薄规格酸洗板热轧轧制稳定性及厚度精度控制”“花纹板轧辊三次刻槽技术”“高速钢轧辊的使用技术”等多项重大生产工艺及技术难题。在《钢铁》《钢铁钒钛》《轧钢》《钒在板带钢中应用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Stength Low Alloy Steel》《特殊钢》《物理测试》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目前已有6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许志军,男,1964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电气自动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等领域主持和主研应用技术和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并多次获奖,其中“高职高专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重要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多篇论文被EI收录,如《MG Scheduling Policy Based on Local Caching》等。同时承担了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方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主编《WinCC工业组态网络控制技术》等多部教材。是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理事,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国家高级职业经理人证书,获“冶金行业职工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张维宏,女,1962年8月生,大学,市城市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工程及城市规划、建设行业信息化工作。近年来组织并参与的主要项目有:主持实施世界银行、财政部第四期技术援助贷款“攀枝花数字城市研究”项目;主持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四川城市发展项目——攀枝花和宜宾市政府机构发展和能力建设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参与组织国家测绘局、四川省测绘局、攀枝花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数字攀枝花空间框架建设及示范工程;主持实施中小城市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08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实施建设部攀枝花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示范;主持实施并完成攀枝花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搭建,形成攀枝花市统一、权威、唯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攀枝花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在国内率先实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动态更新”,每年为财政节约测绘资金约300万元。
张雪峰,男,1965年3月生,大学,攀枝花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科和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省、厅、市各类科研项目35项(主持9项,主研25项,参研1项);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应用物理》及其配套教辅《大学应用物理习题解答》获第二届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参编了大学应用物理实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SCI、EI和ISTP收录9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成功创建了省级钒钛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获攀枝花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1次。先后获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李千文,男,1964年8月生,大学,攀钢集团钒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钒冶金20年,熟悉并掌握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钒铁、钒氮合金等钒制品生产。对转炉钒渣的焙烧机理、钒铁生产的质量形成与过程控制、钒铁的质量解析与诊断、钒矿生产五氧化二钒、五氧化二钒生产钒氮合金等有深入研究,构建了攀钢氧化钒生产的酸性多盐废水的蒸发浓缩、结晶分离的工艺路线。钒铁达产达效年新增效益500万元,钒氮合金达产年新增效益200万元。
杜正聪,男,1975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攀枝花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和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并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63”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五”预研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正主持研究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提出并完善了缝洞储层的地震波场正演偏移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地震方法预测地下含油气缝洞的可靠性;基于粒子滤波算法,率先研究了非线性、非高斯环境下MIMO无线通信的信道估计与符号检测问题。在《China Physics》《物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3篇被SCI或EI收录。
周军,男,1966年3月生,大学,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高级工程师。主持或参与科研专题10多项,获多项成果奖。其中主持完成了“热带雨林复杂地质条件下路基施工技术研究”,获攀枝花市、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产生经济效益约8000万元;主持和指导完成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狭小的深基坑支护场地预应力锚索微型桩的研究与应用”“大型地脚螺栓埋设抗拔试验研究”先后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参与编写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狭小的深基坑支护预应力微型桩施工工法》获省级工法;编制了国家行业规范《冶金行业大型螺栓后置技术规范》;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复杂条件下热带雨林地区路基施工技术研究”和“大型地脚螺栓埋设抗拔试验研究”被评为全国冶金建设行业专有技术;《一种路基稳定层结构》等6项专利已授权;受邀参与了《攀枝花市十年发展规划》《攀枝花矿山尾矿坝稳定监测系统研究》等数百项重大工程项目评审和鉴定工作。先后获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西部铁军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届担任十九冶集团首席专家、四川省重点项目评审专家。
金克和,男,1963年10月生,硕士研究生,攀枝花市创盛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黑色冶金前沿技术、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主持和领导公司粉末冶金技术、炼钢除尘污泥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冶金窑炉节能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其核心技术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并全部获得授权。2010年,建设了一条煤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生产线,利用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生产直接还原铁,该生产线投入试生产后当年即实现专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2011年,对该生产线进一步改造优化后,总销售收入突破3200万元,其中新增专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
胡伟山,男,1972年10月生,大学,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先后独立承担攀钢热轧板厂、轨梁厂、冷轧板厂的年修和技术改造等多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工作,2009—2011年连续三年获中冶集团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主研的“大型行车安装(检修)专用拱形组合钢衍架(彩虹桥)施工技术”“多功能组合式大型牌坊吊装工具及吊装技术”获2009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研的“热卷箱离线组装调试整体吊装就位安装施工技术”获2010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中国安装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研的“在线轧机整体更换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与运用”获2011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的《转炉炉体安装整体推移台架应用施工工法》《热卷箱在线安装施工工法》获2010-2011年度国家级工法、《大型行车安装(检修)专用拱形组合钢桁架(彩虹桥)施工工法》获2009年度省级工法;发明的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轧机牌坊吊装工具》《弧形梁起重结构》《地脚螺栓孔清渣装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主持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建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组织申报的攀钢轨梁万能生产线工程获2009年中国工程建设鲁班奖,东汽异地重建项目获2011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胡鸿飞,男,1968年11月生,硕士研究生,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八五”——“十二五”科技攻关、“863”“973”课题/项目,如“高纯、微细、单分散TiO2粉末的研制”“攀枝花钛精矿制取专用型钛白的技术开发”“攀枝花钛渣制取钛白工艺技术研究”“攀枝花钛精矿制取人造金红石”“攀钢高炉渣钛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十二五\’钒钛磁铁矿冶炼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大型钛渣冶炼工艺及装备研究”(863)、“黄金、钒钛等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科学问题研究”(973)项目;组织实施“高钛型高炉渣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制取四氯化钛”“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新工艺”及“攀枝花钛精矿制取人造金红石”三条中试线的试验研究;2010年牵头成功申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发表科技论文7篇(SCI收录1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4项。
徐本平,男,1963年4月生,硕士研究生,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致力于攀钢冶金物料高炉渣、高钛渣、熔分渣样、金属钛中Ti2+、Ti3+、Ti4+、TiC、TiN、Ti(CN)及氧化钒、钒渣、偏钒酸铵、钒电池电解液中的V2+、V3+、V4+、V5+、VC、VN、V(CN)的化学相分析方法研究,为攀钢钒钛综合利用、非高炉冶炼等工艺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气体分析中,首次采用氧氮联合测定仪测定高含量的氮含量,解决了钒氮合金产品开发中高氮含量的分析难题;在国内首次利用直读光谱仪对钢铁产品中的氧化物夹杂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多项成果和专利;在钢中化学相分析研究中解决了TiC、TiN、Ti(CN)、VC、VN、V(CN)、AlN的分析难题,为冷轧冲压用钢的研制创造了条件;制定了《钒氮合金》(GB/T20567-2006)和《钒氮合金系列检测标准》(GB/T24583.1~8-2009)等国家标准及《五氧化二钒、四氧化二钒含量的测定差减法》(YB/T4248-2011)行业标准;承担铁矿、生铁光谱国家级标样研制并获得成功。近5年发表科技论文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郭华,男,1971年7月生,硕士研究生,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研人员承担并完成了高速重载钢材新技术开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开发、时速250公里及以上高速道岔钢轨开发、高速铁路钢轨平直度控制技术研究等课题,在攀钢高速铁路钢轨万能轧制、复合矫直工艺优化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撑了攀钢在国内率先开发出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在国内独家开发出高速道岔钢轨,获得了四川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及攀枝花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发表科技论文9篇(第1作者6篇),申报发明专利6项(第一发明人3项)。
郭太雄,男,1972年11月生,硕士研究生,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冷轧板带产品品种开发及相关工艺技术研究工作,主研完成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高品质家电用钢板研发试验平台建设”和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题课题“镀锌宽带钢新型表面处理技术开发及应用”,负责完成了多项攀钢集团公司科研项目,不仅为攀钢冷轧薄板新品种开发及质量改进等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家电钢板研发、生产技术进步和家电制造业的技术发展。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攀钢科技进步奖9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欧洲发明专利2项(受理),企业专有技术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
黄小兵,男,1974年4月生,博士研究生,攀枝花学院副教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先后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控制系统数字仿真》《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平均教学量350余学时,教学效果良好;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为项目主研参与了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中石化、四川省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200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EI收录3篇;获国家专利8项。是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黎建全,男,1968年5月生,硕士研究生,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钢厂高级工程师。作为攀钢青年技术拔尖人才和攀钢连续两届连铸首席工程师,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连铸生产工艺及铸坯质量控制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科技创新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紧紧围绕攀钢产品的结构调整、重点工艺优化、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开展科研工作。所负责的攀钢全连铸工程项目均实现了一次热负荷试车,并迅速达产;负责和参与完成了20余项科研项目,市级以上奖励7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科技论文20余篇,申报专利5项。为攀钢的稳定生产、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创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黎建明,男,1962年4月生,硕士研究生,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率先进行以攀枝花钒钛磁铁精矿为原料制作钒钛氧化球团矿的研究,成功运用于企业生产,推动攀枝花市钒钛球团矿年产量超过500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率先研究胺(离子液)法脱硫工艺技术并应用于烧结烟气治理,基本掌握了工艺装备技术,工业脱硫系统正在连续运行发挥脱硫作用,为冶金烟气脱硫减排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是首届“攀钢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钒钛资源高效分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负责人、国家“十二五”“863”项目“钒钛磁铁矿冶炼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首席专家。先后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已获得和正在申报发明专利40余项。
穆宏波,男,1963年6月生,大学,攀枝花钒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钒钛提取冶金、铁合金及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研究出炉外法冶炼钒钛合金(高钒铁、钛铁、氮化钒铁等),其中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的高钒铁项目产业化生产2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承担国家“863”项目“钒钛磁铁矿高值新材料制备——熔盐电解法制取金属钛FFC工艺的研究”,同时参与该项目子课题“低成本制备TiCN的研究”,排名第2;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项目“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金属钛新型制备技术”,已掌握该新工艺核心要素,目前该项目被列为国家“973”项目。领衔及参与申请了10多项国家专利,已有5项获得授权;已获国际专利授权1项,目前正在申请2项。
新闻推荐
以标准化为抓手,夯实攀枝花旅游服务软实力 ——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创建工作纪实(一)
在攀枝花市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旅游企业积极参与,主动开展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进入迎检倒计时阶段。在创建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