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9月30日下午4点40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抢险队吉胡阿莎、宋元清、杨斌3名队员乘“中华勇士号”密封船,闯过万里长江第一险滩“老君滩”,完成了继“虎跳峡”后的又一壮举。 (本报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我想跟随尧茂书一起采访,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1985年,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尧茂书的勇气令国人震撼,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打算“贴身采访”,一同漂流。
尧茂书遇难后,一篇长文《长歌祭壮士》感动无数读者,最终诞生了一支新的长漂科考队,川报记者全程跟踪报道,历时半年之久。
20多年过去了,回望当年的壮举,对那个时代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年参加长漂的人,他们对“长漂精神”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本报记者 裴蕾
“为理想千金一掷,终至献身,这是何等可贵的 ‘当代人品格\’!”1985年9月5日《四川日报》头版,记者戴善奎在《长歌祭壮士》一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长漂勇士尧茂书。
这篇报道,只是“万里长江第一漂”(以下简称长漂)近200篇系列报道中的一篇。27年前,由《四川日报》发起的这组系列报道引发全国轰动,并得到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翻开这组报道,那些已被历史铭记的勇士和故事,一一浮现。
跋山涉水追长漂
1985年2月,当戴善奎听说西南交通大学有人准备从长江源头开始漂流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出于一位记者的新闻敏感,他立刻到西南交大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在得知事情属实后,戴善奎辗转找到尧茂书的哥哥尧茂江,那时,他刚好送弟弟去漂流返回成都,尧茂江给戴善奎讲述了他们从长江源头一直到通天河的曲折经历。
“当时我就觉得这是条大新闻,符合时代精神,故事性强,意义重大。”于是他马上向四川日报编辑部汇报了这个消息。“我想跟随尧茂书一起采访,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这一事件和改革开放后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十分契合,戴善奎当时就觉得应该追踪采访,做成连续报道。“如果只是电话采访,点上采访,效果肯定和追踪报道不同。”在他看来,川报想要成为发布此事的主渠道,记者必须亲力亲为追踪采访。
要想追踪采访,必须和尧茂书同步划船。但尧茂书的船很小,所以记者必须自己带船和给养等必需品。准备东西不算太难,难的是戴善奎不会划船。但他毫不畏惧,从新津下水一直试漂到乐山。乐山三江合一,水流湍急。晚上他把皮筏固定在江边,浪很急,打得船身晃荡不已,根本睡不着。他只好沿着江边散步,突然,他发现了一只大船,船里还有铺盖!见船上没人,他便睡了进去。半夜,船主回来了,质问他为什么随意到自己船上。戴善奎告诉他此行的来意,船主非常感动,后来用大船拖了他的小皮筏一段。再后来他自己划到了宜宾,两岸群众夹道欢迎。
试漂成功了!戴善奎正式前往巴塘。让人痛心的是,他没有等到尧茂书,却等到了尧茂书遇难的噩耗。戴善奎回到成都后,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再加上自己一路来的亲身经历,写出了《长歌祭壮士》这篇长文。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也收获了省好新闻一等奖。
写出最好最权威的长漂报道
《长歌祭壮士》发表后,大量的读者写信要求继承尧茂书的遗志,继续进行长漂,当时的省委领导也十分重视。“当时读者寄到川报给予长漂队支持的钱物多如牛毛,我们都一一转给了省科分院地理所。”戴善奎说,许多人都向报社来信来电慷慨激昂地表示:龙的传人不只尧茂书一个,他未竟的事业,我们后来人要继承,中国的长江要由中国人完成首漂!
由于四川日报无法组织长漂队,经过从中牵线,当时的科分院地理所开始重组长漂队,筛选队员。筛选完毕后,又组织队员们来到攀枝花进行研讨,后来还在大渡河试漂了一个星期。1986年,四川省地理学会向全国招募漂流勇士,以组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很快,报名人数超过了千人,这时报道的规模也相应扩大,四川日报记者赵坚等人也加入进来。
“过去采访者更多的时候都是旁观者,但这次不同,队员走路你也要走路,队员住帐篷你也要住帐篷,队员要漂流的时候,你也得跟着划船,划不动的时候还要下来推。”时隔多年,赵坚还清楚记得自己是如何在身患感冒的情况下和13人小分队一起踏上河流源头。要知道,在高原,感冒也许就是致命的疾病。
一路沿着沱沱河源800里无人区在划船,堆积的稿子只有等到有邮电所的地方再发。这组长漂稿件写得非常凝练,现场感十分强,甚至有一点点文言的味道。后来还用过电话进行发稿,但由于电话线路质量差,每发完一篇稿子,记者们的嗓子都半哑了。
这一组报道影响非常大,后来《人民日报》也介入,还选用了不少《四川日报》的文章。“在这件事情的报道上,我们可以说是没有竞争对手的。”戴善奎说。
在戴善奎看来,新闻报道一定要遵循“七分腿,三分笔”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时代,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到现场,接地气,‘走转改\’方能出好文章!”
长漂催生了什么?
这一组报道催生了一个新名词——“长漂精神”。
“长漂的诞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那正是一个由封闭、僵化走向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必然引发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长漂精神于是应运而生。”戴善奎说。
1983年,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当1985年美国人准备首漂长江之时,包括尧茂书在内的很多中国人不能接受。
在赵坚心里,“长漂精神”就是一种创造、探险,是一种敢作敢为的精神。长漂,是中国国民性格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它带来了思想的狂飙,那时大家勇于冲出束缚,自己报名,为自己负责。长漂过程中,记者们目睹沿江每个县人山人海的迎接队伍。在云南,有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师带着学生走了三天三夜,为的就是到江边看一眼长漂队伍漂过。“我相信当时老师告诉学生的,很可能就是让学生一定要走出去,从一个闭塞的地方走向开放。”赵坚说。这样的精神,后来被大家带到了工作中去,包括后来创建的《华西都市报》。
长漂催生的不仅是 “长漂精神”。2006年6月,时值长漂20周年。经过20年的积淀流变,长漂这一名词已成熟的发展出新视野,长漂的人也有了新看法。这事件,引发了大家对中国的自然、社会的多角度思考。记者们得以在更深的程度上反思长漂,像戴善奎就写出了《长漂潜辐射》的长文。在他看来,长漂催生了探险新文化,开启了环保新篇章与科考新境界。
当年只是攀枝花市普通工人的长漂队员杨欣,如今已是蜚声海内的环保名流,是“长漂把我带到了环保领域”。在后来反复漂流的过程中,他观测到了环境的变化,痛心于环境遭破坏,他要把环保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就在不久前,赵坚和如今已是科考学者的杨勇一道,参加了青藏高原冰川河流考察队,考察水电资源。越来越多的科考学者通过对长江的考察,思索如何处理好水电开发与生物保护等问题。
……
“长漂过去了很久,但它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不同的时代将会有更多值得后人去思考的东西,只是,需要你们去做记录者。”已经退休,却仍充满活力的老记者戴善奎说。
小资料
长漂是什么
1985年,尧茂书抢在美国长江漂流队之前,孤身驾橡皮艇漂流长江,其壮举轰动全国。
1985年7月24日,尧茂书漂行1270公里后,于金沙江段触礁遇难。
1985年9月5日《四川日报》头版刊发记者戴善奎的长篇通讯《长歌祭壮士》,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年,四川科分院地理所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漂流长江。此次壮举中,共有9名勇士献身长江。
漂流队从1986年6月16日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下水,全程6000多公里,1986年11月25日下午两点半,到达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横沙岛,完成长江漂流任务。
记者手记
长漂带来什么
回访戴善奎的时候,他反复强调,长漂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带来了一种精神,让当时的人们知道,原来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活法!在他眼里,长漂是一个来自民间的伟大创意,在我们今天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应该铭记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
在我看来,是《四川日报》将勇士、将故事、将精神带给了千家万户,也带进了历史。无论多少年过去,只要一提起长漂,一定绕不开《四川日报》。
新闻推荐
8月23日,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川剧活动室内,9岁的张雨嫣穿着一身白色的古装戏服,双手一挥,长长的袖子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悠扬婉转的川剧唱腔响起:“一把啊啊手拉官人断桥坐……”现在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张...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