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换届后各级各类干部大培训,切实提高“领头羊”素质和能力,成为近年来宜宾市委组织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换届后,我们及时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从前期反馈的情况来看,广大干部通过培训,开阔了视野眼界,提升了能力素质,增强了履职能力,推动了工作的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日,宜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易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丽龙 本报记者 钟晓晴
换届干部轮流参训
针对传统主体班“班次少、时间长、内容散”等问题,今年宜宾市全面推行主体班“专题化”培训模式,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为培训主题,设置了“四个宜宾”、“文化强市”、“领导能力提升”、“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区域性文化强市”、“新任县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等14大专题、51个班次,按“短班、小班、滚动办班”、“市内学习+市外学习+教学考察”的模式,对全市所有副县级、正科级领导干部全员轮训。
“专题化”培训模式,充分融合了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有效解决了干部工学矛盾问题。
据宜宾市委组织部干训科科长严宏介绍:“换届以来,今年全市参加市委党校主体班培训的科级以上干部将超过1800人,这是市委党校主体班近10年同级别培训人数的总和。”
广大参训干部反映,今年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很强,通过培训把握了市委的战略决策,提升了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破解了发展中的难题,学了管用。
拓宽视野找差距
“今年5月我从上海、苏州、昆山等地学习考察后,开阔了视野,也看到了宜宾的差距。这种‘走出去\’的培训方法很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一些工业园区依托产业集聚人才,依托人才发展产业的经验,对我启发很大。”6月15日,宜宾市中青班学员、市人才办秘书科科长黎容军对记者说。
针对部分干部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视野狭隘的现状,宜宾市“走出去”办培训,选送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沿海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着力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干部。
去年底,区县换届刚结束,第一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宜宾市‘两化\’研修班”赓即开班50余名县级领导远赴上海“问道取经”。
今年4月,第二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宜宾市‘两化\’研修班”顺利实施,50余名县级领导参训。干部们学理论、看园区、访社区,纷纷感叹:长三角发达地区“两化”发展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大变化令人震撼,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明晰了思路,坚定了信心。
5月初,第22期中青班46名学员在1个月的党校学习后,前往复旦大学,开始为期两周的高校“充电”,并考察学习了长三角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工作。很多干部和黎容军的感受一样,他们纷纷把学到的好经验带回来,促进了各自工作的开展。
除了“走出去”,宜宾还实施“请进来”培训战略,把高端培训资源延伸覆盖到更多干部,以“戎州大讲坛”和“社会化选学”为平台,不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教授来宜,让更多干部在“家门口”就能分享最前沿、最权威的信息资源。
在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干部们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启发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全年仅通过“戎州大讲坛”,培训干部达2500余人次。
学用结合效率高
今年3月,宜宾市修订了《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制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参加学习培训不少于110学时,其他干部每年参加学习培训不少于100学时。新要求让干部“压力”不小。
以前的“学时学分管理”,计算繁琐,界定不严密,部分干部“平时不真学、年底凑学分”。新《办法》严格界定了取得学时的方式、科学规范了登记学时的程序,并重点对学习的“结果运用”作出明确规定,将干部学时完成情况作为评优和提拔的硬性要求,干部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抢学、要学、争学”蔚然成风。
今年初,“宜宾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集培训管理、考试评估、资源共享、统计分析和在线学习等功能于一体,从组织调训的“配菜式”转变为学员自主选学的“点菜式”。全年有什么培训、干部选学了什么、学时完成了多少,一目了然,各单位能随时查看、及时掌握。这样不仅使培训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规范化大大提高,还能低成本共享高端的课程资源。在宜宾市委党校的“宜宾干部学习城”开通一年半以来,就有4077人参加在线学习。
新闻推荐
7月31日,20岁的谭剑梅站在黑板前,指着单词念:“fish,鱼!”坐在下面的16名孩子齐声跟着朗读。谭剑梅是西南大学大一的学生,今年暑假回到家乡宜宾市牟坪镇高潮村,当起了志愿者。当谭剑梅看到村里的留守孩...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