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张大千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大千迷观展。展览中的130余件展品全部来自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成为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述中国故事四川篇章的又一鲜活案例。
自2009年开馆以来高频次的展览轰炸之后,川博在为观众提供丰富文博展览以外,逐渐开始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和均等化等方面探索。流动博物馆的持续开展、博物馆和高校的科研合作、文创大赛、博物馆延时开放、打造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研学基地、建成国内首个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等创新举措,令川博在全国32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2017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其“中华传统体育文物文化传承示范”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库,名列第四。
在全国博物馆中,川博延时开放,创下晚上9点的全国最晚闭馆时间纪录,邀请农民工及部队官兵等进馆参观……四川博物院,永远行进在创新路上。
A
服务创新让更广泛的群体触摸到博物馆
两个月前,川博“古代体育文物进校园”走进龙泉一小。汉代画像砖上栩栩如生的习射、马术等古代体育场景,以及多媒体的生动介绍,让孩子们直观了解到了文物中的历史。这是川博2017年流动博物馆巡展中的最后一站。这一年,流动博物馆在四川各地巡展5次,行程920公里,接待观众3.58万人次。在川博众多创新举措中,全国首创的流动博物馆堪称最温情的亮点。
“公共文化服务,要考虑到普及化、均等化,要保障边远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口粮。”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说,川博年观众量达100万人次,但主要都来自都市,而四川大部分山区高原都没有博物馆,有80%的人口无法享受到免费参观博物馆的文化惠民政策。在此背景下,川博2010年打造了服务“三区一基层”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到了普通群众身边,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宜宾筠连县,鲁班山北矿的矿工们刚从井下出来,就直奔展览现场;在达州,背着背篼赶场的农村大妈一口气抢了好几本博物院的文物宣传册,“因为还要带给家里其他人”……在“大篷车”开到四川各地的同时,川博还在2015年成立了流动博物馆巴中和达州分馆,切实让文物借助流动展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活”起来。
多次获奖的流动博物馆,只是川博坚持服务创新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公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办馆宗旨和初心,从未改变。
博物馆延时开放,川博再度创下晚上9点的全国最晚闭馆时间纪录。
在川博2017年度大展“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举行期间,不少上班族就享受到了延时开放的好处。观众杨萍说:“下班后吃了饭,还可以轻轻松松看完展览。”早在2010年,川博已通过“华灯欢乐之夜”,探索博物馆夜间延时开放:博物馆不仅延时闭馆,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仅仅2017年,欢乐之夜就推出了“文创夜市”“馆长恳谈会”“博物馆奇妙夜”等多个公益活动,让文博进一步贴近了公众。
2017年,川博还接待了150多起团体观众,主动邀请了僧人、留守儿童、农民工进博物院,并派出最出色的讲解员讲述文物故事。
B
项目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川博馆藏文物超过30万件。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在创新服务之外,博物院在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科研、博物馆+文创等方面,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成绩亮眼。
2017年10月,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库公布名单,川博“中华传统体育文物文化传承示范”项目成功入选,且排名第四。盛建武说,这个项目的模式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将馆藏的体育文物进行系统梳理并举办主题展览,没想到效果超出预期。
2017年春节,“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博览游艺会”走进杜甫草堂;6月走进成都国际非遗节。8月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四川博物院的这批体育文物再度成为“动·境——中华古代体育文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博以创新的姿态实现了与体育行业的跨界合作。
川博文物浩如烟海,如何让它们一一“开口说话”?对内,博物院发动文物保管员对文物进行研究;对外,与四川大学博物馆深度合作,探索借助高校智库促进自身发展。
今年1月中旬,四川博物院石刻保管员张琴,为媒体揭秘了川博馆藏的汉代石刻画像砖,表现出了较深的研究功底。为鼓励年轻人对馆藏文物进行研究,川博典藏部每周举行分享会,主题就是保管员讲解文物的故事。
对文物更深刻的研究来自馆校合作。2010年,四川博物院与四川大学博物馆共同成立“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几年来,已先后研究出版了《格萨尔唐卡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盛建武说,为解决人才青黄不接问题,近年已先后派了20多位年轻人外出进修,并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近20名青年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养,获得了文博专业硕士学位。
在四川博物院,细心的观众还发现,展厅外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文创产品,这也是川博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除了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以外,“川博杯”文化创意大赛已举行了4届,激发头脑风暴,让文物之美以产品的形态融入当代生活。
走出去 让文物成巴蜀文化靓丽名片
国家博物馆的“张大千艺术展”,让公众欣赏到了来自四川的艺术瑰宝。最近几年,川博频频借助文物外展,持续扩大巴蜀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仅2017年,共推出境内展览8个,境外展览2个,共有286件(套)文物走出四川,成为了巴蜀文化的靓丽名片。
对外推广巴蜀文化,川博多方出击——利用丰厚的馆藏书画提炼优势IP,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张大千绘画艺术展、扬州八怪艺术展赴外展出。
重视突出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地位,打造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文化标志。无论是去年和重庆三峡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大溪文明展,还是同湖南博物馆推出的青铜轴心时代展,都收到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和公众好评。
与此同时,川博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筹划精品文物赴国外展出。2017年3月至7月,巴蜀文物远赴美国,亮相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展。”来自川博的6件精品文物,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文物为媒,巴蜀文化正在大踏步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请进来 特色展览精彩纷呈
在常设展之外,川博的特展、临展同样亮点纷呈。最近几年,就分别有卡地亚典藏、罗马尼亚珍宝以及中印雕塑展登陆,让公众领略到文物不同的魅力。
2015年4月19日举行的“艺境天工——中西方珍宝艺术展”上,著名珠宝品牌卡地亚的13件典藏作品首次向公众展示,其中一条翡翠项链曾拍出2.1亿港币的高价。这次展览上,川博87件馆藏珍贵文物也同台展示,相映生辉。
2016年6月5日,罗马尼亚珍宝展亮相川博,共有445件(套)精美展品,半数以上为罗马尼亚的国宝级文物。罗马尼亚为这批文物投保总价超过10.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76亿元。
2017年9月29日,“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揭幕,100多件雕塑作品大多数都是印度和中国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场展览,被网友誉为“不看良心会痛”“最不容错过”的展览。
今年2月10日,“道本同源——徐里、田黎明、赵建成、刘万鸣、徐青峰作品展”,又将带来当代五位艺术家的笔墨意趣和旷达境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雯心)12月22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九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振华主持全体会议。会议决定:宜宾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因故推迟至2018年1月召开。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
筠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筠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