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官”,能当到王家元这个份上,此生足矣。
从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到闻名遐迩的小康村。王家元像个神奇的魔术师,不负十二载光阴,让这片土地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荣誉接踵而至。“四川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十八大代表”……曾经村民口中的“王三哥”“三老表”,如今已成响当当的公众人物。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王家元出现在一大群媒体记者面前,黝黑的皮肤,一件格子衬衣,一口浓烈的筠连口音,头戴诸多光环的他,依旧不改“村官”本色,还是那身质朴的打扮,还是那声熟悉的乡音。
1 记者眼中的他 会讲故事的表达者
王家元太忙了。
4月5日至8日,数十名中省市媒体记者造访春风村,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采访王家元。
这样的阵仗,村民们似乎早已见惯不惊。“背相机的,扛摄像机的,经常来”。
根据安排,王家元原本在4月7日下午用两个小时与记者交谈,但怕他要说的太多,时间不够,受访时间临时改到4月6日晚7点半。
记者们匆匆忙忙几口饭下肚,集体到会议室等待这位男主角时,却迟迟不见他的身影。
当晚9点,王家元火急火燎赶到会议室。“三哥,辛苦了。”妻子廖运兰起身,有些心疼。王家元连忙给大家赔不是:“确实很抱歉,刚接待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其实,从清明节前,各路记者就赶到春风村,以适合供职媒体属性的方式,和他重复着过去12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王家元瘦了,皮肤黑了,长期熬夜,烟瘾似乎大了不少。采访间隙,他会点上一支烟,深吸一口,提提神。
现场记者也心疼王家元。于是,众人商议,将采访安排在第二天上午9点半,地点就在春风村村委会办公室。
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王家元出现。“看是大家提问,还是我来讲述。”王家元礼节性地征求大家意见。在一致建议让王家元讲述后,他侃侃而谈。从初中毕业外出经商,到回春风村当选村主任,再到修通水泥路,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对于第一次听王家元事迹的记者来说,长达两小时的讲述绝对不让你感到无聊。他晓得在什么时候,用一句怎样地道的农村话让你发笑。他深谙记者的喜好,多讲一些具体的事例,少说“大而空”的套话。
善于表达,滔滔不绝。甚至面对省外记者建议说普通话的要求时,王家元也能轻松接招。这不知是否与他曾有过两年川剧团学徒、全国多地闯荡经商的经历有关。
“王书记讲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脱口而出。”一位接近王家元的人士说,甚至有时睡觉,梦话里都在接受记者采访。
2 妻子眼中的他 “三哥”是个好人
“说没抱怨,那是吹牛的。他开始干村主任我就反对,家头人也反对。”说起王家元,妻子廖运兰一直这样说。
2012年,王家元在春风村中沙组新村聚居点修了一套小洋楼,名曰:逸香阁。在堂屋正中间,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吸引眼球,这是王家的家训。
40个字,10个词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劳为本、节俭家荣、肩担道义、胸怀天下、厚德载物、诚实守信、敏而好学、志存高远。”
“爸爸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做人不要忘本,始终要记得自己从哪里来。”王家元有三个孩子,两女一儿,如今,子女们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谈不上物质优渥,但小日子过得幸福。
在妻子廖运兰眼中,王家元是个勤快的人。村里事忙完回到家,他都累得很了,仍然要主动帮着做家务。“扫地,切菜,做家务。”说起家里的王家元,廖运兰一脸幸福,特别会弄一手的好菜。
大部分时间,王家元都住在春风村,邻居们常常看他提着粪桶,去浇灌房前屋后亲手种植的青菜。“王书记,你都这么有法了,还在乎这些菜啊。”大伙笑着说。
王家元却说,宁愿吃不完,不要没有吃。从小就吃过苦的他,即使现在条件好了,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
和王家元结婚27年来,廖运兰说,彼此没有吵过一次架,更别说动手了。“好几次想冒火,他就来服软,又是做家务又是讨好我,我的气一下就没得了。”廖运兰说,再说,他确实是在干实事,又没出去乱晃。
特别是春风村修水泥路那段时间,正在读书的孩子有时一个月都见不到王家元,难免嘟囔几句。“你们爸不是去耍了,他在干正事,妈妈一直在你们身边啊。”廖运兰对孩子们说。
“多亏家里有个理事的人,让我没了后顾之忧,一心扑在工作上。”王家元每次捧着荣誉证书回家,都会由衷地对妻子说声,“小妹,多数功劳都是你的。”
廖运兰也庆幸自己能嫁给王家元:“他是个好人,嫁给他,这辈子不后悔。”说这话时,廖运兰有些害羞。那是女人的矜持流露。
3 领导眼中的他
质朴实在 本色不改
石均,现任筠连县腾达镇党委书记。说起春风村和王家元的故事,石均的龙门阵可以讲三天三夜。
2001年,石均还是春风村驻村干部,那时村里与外界不通公路,每次骑摩托车只能到水茨村,再下车步行几十分钟才能到达春风村。
“家元是个吃得亏、打得拢堆的群众贴心人。”他这样评价道。
石均说,2004年,作为春风村村主任的王家元每月工资150元,他每天从县城骑摩托车到村上,油费少说也要七八元。到了村里,每天要买一包9元的紫云烟,和村民摆龙门阵时给大家发烟。
“光这两项,一天花销十七八块,一个月起码都要花四五百块钱,靠他那点工资是远远不够的。”石均说。
石均和王家元有个相同爱好———掌勺下厨。王家元当选村主任,第一次去给石均汇报工作。当看到体型偏胖的石均时,王家元幽默了一把。“我猜你是个厨师。”王家元开口一句话把石均说愣了。
没等石均开口,王家元说,“脑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伙夫。”说完,两人呵呵一乐。
那时,石均对眼前这位村官就有了很深的印象,“这人脑壳滑,以后肯定有番作为”。
事实证明了石均的判断。“工作上,家元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好同志,但他也是个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石均说。
这,也是王家元想传递给媒体记者的真实面貌。“来了这么多媒体宣传春风村,我真的很感动,对于我个人来说,希望大家不要神化了,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在石均的印象中,王家元喜欢喝酒,“前几年喝一瓶白酒没好大问题”,家庭聚会时,偶尔也打打小牌,娱乐为主。
还有一次,石均对王家元说,“今天,我私人办你个招待,去洗个脚嘛。”“要的嘛,那就去开开洋荤。”王家元回答道。
于是,两人进了一家正规洗脚店。一名男服务生走进来,一下认出了王家元,“你不就是那个猫咡湾的王书记吗?”王家元袜子都没穿,起身就走,“影响不好,我们不洗了。”
今年春节,春风村举办第四届春晚。作为压轴登台,王家元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还不满50岁,头发都白了,还是去把头发染下嘛。”石均建议道。
王家元才去染黑了头发。“他的拿手曲目有两首,一首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一首是春风村的村歌《槐花几时开》。”石均说。
王家元把名利看得很淡,“当村支书,不是过官瘾,不是要赚一笔,而是要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日子有奔头。”王家元说,不论当啥官都有退休的一天,等再过几十年,当他七老八十了,拄根拐杖,颤颤巍巍地来看春风村的一草一木,觉得这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这份精神上的成就感,比啥都重要。
晚报记者 陈道强江华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认真贯彻筠连县文联一届九次全会和2016年筠连县文联“文化惠民文艺扶贫文艺扶智”文艺创作座谈会议精神,近日,筠连县舞蹈家协会组织协会舞蹈家深入筠连县老年大学,为老年大学40余名学员开展...
筠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筠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