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新闻 南溪新闻 宜宾县新闻 江安新闻 长宁新闻 高县新闻 筠连新闻 珙县新闻 兴文新闻 屏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宜宾市 > 筠连新闻 > 正文

流淌着的“叙泸河” 唱不尽的宜宾戏

来源:宜宾晚报 2015-08-29 21:28   https://www.yybnet.net/

晚报记者 张新

川江有川韵,川戏动人心。百余年来,宜宾川剧兴于宜宾,风行川南,几经传承、融合、创新、发展,最终形成拥有别具一格的优秀剧目、独特声腔音乐、完整表演形式的 “叙泸河”川剧艺术流派。

2013年, “叙泸河”进入宜宾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经历沉浮后,宜宾川剧老树绽放新花,也重新进入世人视界。

■源远流长“叙泸河”

宜宾川剧艺术流派为何叫“叙泸河”?这跟当时戏班唱戏多走水路河道有关。

早期昆(昆曲)、高(高腔)、胡(胡琴)、弹(弹戏)等四种声腔是沿“东西南北”四条河道流入的,人们便形象地把川剧的“四大流派”称为“四大河道”。其中,川南的沱江和岷江流域的川剧流派名叫“资阳河”, “叙(宜宾)泸(泸州)河”就是“资阳河”的分支,以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宜宾的“隆盛班”成立为标志正式形成。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宜宾商品经济活跃,水路交通方便,商贩络绎不绝,为川剧发展提供了众多热情观众和丰厚物质保障。宜宾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川南艺人活动的主要“阵地”。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神会、庙会和行会盛行,演出活动十分频繁,外地的班社不断来宜宾献演,更有力促进了“叙泸河”川剧艺术的发展。

光阴荏苒,“河”流不休。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60年宜泸专区合并为宜宾专员公署后,为了继承发扬川剧“叙泸河”的优秀传统,当时的地委决定以“泸州专区戏曲训练班”招收的学员为基础,于1961年3月成立了国营宜宾专区青年川剧团(以下简称“青川”,现并入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这批学员在川剧“叙泸河”的众多名宿和省城调来的名家———潘旭初(艺名小燕子)、唐惠珍(艺名玉惠珍)、邱文成、何伯川、孙德才(绰号孙把子)、秦治钧等人的精心培育下,继承了前辈们的精湛技艺,活跃在宜宾川剧舞台,使得宜宾川剧获得了空前繁荣发展,并延续至今。

■家乡戏演家乡事

川剧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但宜宾川剧除了继承传统剧目外,最难能可贵的在于继承外的创新———宜宾人演宜宾事,宜宾人唱宜宾戏,按照宜宾的腔调来。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川剧《宜宾白毛女》、60年代的《管得宽》、70年代的《战地留婴》,再到80年代的《草莽英雄》《日月葬》,90年代的《正气歌》,以及2010年绽放的《槐花几时开》莫不如此。

一批批经典剧目,成为宜宾戏迷铭刻不忘的记忆———

根据宜宾文豪阳翰笙剧作改编、讲述高县保路同志会故事的川剧《草莽英雄》与讲述僰人悬棺故事的川剧《日月葬》,可谓交相辉映;

2010年,《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剧)惊艳亮相,更成为川剧振兴的华彩之作。这部大型现代川剧以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的发展为故事原型,塑造了周兴元等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且融入了浓郁的宜宾地方特色。

60年来,宜宾川剧戏台下坐着宜宾观众,台上布设着宜宾的美景。著名川剧编剧、戏曲理论家刘兴明清清楚楚地记得,每次上演宜宾本土川剧,当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出现的巍巍大观楼、郁郁翠屏山(《草莽英雄》)、悬棺重重万仞高崖(《日月葬》)、槐花怒放李花盛开(《槐花几时开》)的场景总能引起台下观众情不自禁的惊叹与赞许。

———“嚯!台上演的是我们宜宾的故事!”

■女子“帮、打、唱”

川剧艺术有“七分打,三分唱”之说,打击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其它地方不同,宜宾川剧还曾出现过一支赫赫有名而又独具特色的“女子打击乐队”。

当时四川省鼎鼎大名的鼓师何伯川认为,男子“帮腔”粗声大嗓,暗哑难听,且注意力较容易分散,不若女子声腔悠扬婉转,注意力集中,因此他有意创新,着力培养一批女子打击乐手。

“青川”成立后,率先在川剧界培训和使用了专职女子打击乐队。在何伯川的指导下,宜宾的女子打击乐队巾帼不让须眉,既能“帮”,也能“打”,还能“唱”。这群娇滴滴的女娃娃锣鼓打得铿锵老道,和音紧、松、快、慢,轻重得当,很好地调动、促进、激发了演员的演出情绪和创作热情。尤其是高腔戏的文场,锣鼓更是优美和谐,打出了人物情感,唱腔节奏烘托出了场上气氛,套腔锣鼓与帮腔丝丝入扣,水乳交融。宜宾川剧女子打击乐队的精彩演出,常常能赢得懂行观众的满堂喝彩。

这支女子打击乐队不但打破了以男性执打击乐的传统,还引起全省同仁关注,成为宜宾川剧的亮点之一。

■“槐花”引领宜宾川剧振兴

上世纪90年代后,宜宾川剧曾有过沉寂与萧条,但2010年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的横空出世,如同一树雪白俏丽的槐花在经历寒霜之后,终于再度怒放在了春风中,优秀的川剧艺术又重新走回了人们的视野。

《槐》剧是以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表现了在村支书王家元的带领下,春风村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发扬“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在贫瘠的石头山上走出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槐》剧的成功在于它好看好听,有戏有情,雅俗同赏。既能上首都舞台,经受住 “见惯大戏”的北京观众挑剔的眼光和检验,得到高度评价,也能在田间地头巡演,让农民观众完全融入舞台剧情,来了就不想走。

《槐》剧是由国家一级编剧谭愫、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文训、国家一级导演乔晋联袂创作。它于2009年底开始策划,自2010年10月27日进行首场试演以来,在200多场“走基层”的反复磨砺中,汲取营养,完善提高,赢得观众,最终磨成精品。

同时,在推进文化强市、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槐》剧也是开在春天里的一枝报春花。据了解,在《槐》剧的创作过程中,宜宾市撤销“三团”,成立酒都艺术研究院,在四川省、重庆市范围内聘请主创演员和主要演员,同时着力培养本土创作人员,提高演员素质。在“劳动、人事、分配”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建立了“角色能上能下,演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按照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充分激发了剧组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槐》剧不但成为川剧迷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于2011年获得第二届四川省文华奖最佳剧目奖等多项大奖,它还用实景拍摄成戏曲电影,走上大银幕,并在央视播放,走向更辽阔的舞台。

流不尽的“叙泸河”,唱不尽的宜宾戏。宜宾川剧几经沉浮,曾经辉煌也曾黯淡,像深沉蜿蜒的河流,待好风助力,便能云涌大江,水聚潮头,重新激起惊艳的浪花。

新闻推荐

珙筠路孝沐段竣工了 5万群众出行更方便

晚报讯近日,珙筠路孝儿至沐滩段公路改建工程,顺利通过了珙县交通运输局和该县有关单位的验收。珙筠路孝沐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孝儿镇场镇,终点位于沐滩镇场镇(邻近筠连县腾达镇),全长11.5公里,总投资3592...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坝坝舞比赛真热闹2015-11-10 20:52
猜你喜欢:
评论:(流淌着的“叙泸河” 唱不尽的宜宾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